徐愛滔
摘 要:文章作者認為開拓廣泛的閱讀空間,多方面、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質量,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當前,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潛能和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生命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5
一、閱讀能力應以閱讀興趣為前提
美國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認為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要從小開始,要依靠教師和父母的誘導。例如,我讓每個同學上學時都要帶一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課間還要把書放在課桌上。家長會上要求家長把希望孩子閱讀的好書放在家中孩子經常活動的地方,比如,放在電視機旁邊,放在孩子的玩具上。當學生看到這些書的時候,注意力會很自然地被吸引過來,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進入閱讀狀態。同時,我還做好讀書的基本建設以及開展豐富的活動,以此營造讀書氛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其閱讀能力。
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讀書的空間,也為了讓學生擁有一個充實有益的課余時間,我還把讀書活動從校園延伸到了家庭,開展“我為父母讀書報”“我為家長講故事”等活動,這些活動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在家庭中也掀起讀書熱,孩子影響父母,父母激勵孩子。
二、閱讀過程應以生命體驗為核心
一節課,對每個學生來說就是一段生命的歷程,課堂教學是師生群體生命狀態互相感應的過程,師生應以生命體驗為核心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知識、能力以及過程、方法、習慣這三個維度目標融于其中,達到超越時空的限制。通過學習和實踐,我認識到在閱讀中學生個體生命體驗的過程是以下幾點:
1.誦讀、想象
我要求學生邊讀書邊想象、回憶,把誦讀、想象統一起來,把書面語言對視覺的刺激轉化為想象、聯想。把語言還原為現實,在腦海中出現于書面語言相對應的真實形象。“讓詞匯在兒童的意識里活躍起來,活蹦亂跳”(蘇霍姆林斯基),讓外在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內部語言。
2.入情、入境
要求學生讀課文,要全身心投入地讀,忘我地讀,讓學生進入文章所創設的情境中。有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真實感覺。將自己原有的生命體驗與文章的新鮮內容相融合,產生一種新的體驗。例如,我在講《江上漁者》一詩時,先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再通過自己對詩的理解把詩中所描寫的情景用圖畫展現出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此詩所表現的意境及漁者凄苦的生活。
3.情動、感悟
當學生完全進入文章所描繪的境界中后,學生自然有一種情感觸動,它使學生從教學本身超脫出來,使心靈得到凈化,產生一種愉悅感。例如,教學《小鎮的早晨》第三段時,在有感情地朗讀之后,我讓學生說說“我讀懂了什么”,學生學會的并不少,從“目不暇接”“淳樸”等詞意說到句子的含義。此時,課堂氣氛活躍,課中允許學生自己對新知識進行理解,課尾讓學生總述自己的體會。感悟讓學生體驗到自主思考的喜悅,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4.傾情、宣讀
葉圣陶先生指出:“檢查一個人對語言文字是否理解,聽它的宣讀是最方便的方法,好的朗讀就是對課文的極好注釋。”讓學生把在誦讀、想象、入情、入境的生命體驗過程中,把在進入文章世界中所獲得的實實在在的感覺,真真切切的體驗,反反復復的領悟,借助于文章的語言形式,通過朗讀恰當地表達出來。
上述四步是一個整體。通過多年的實踐,我也初步找到了一種把讀書與生活體驗統一起來的好形式——自由讀、輕聲讀、表演讀。這樣讀書可以把“口誦還形,入境神往,情動意會,傾情宣讀”統一起來,把語言的內化與外化的言語統一起來,使學生處于一種和諧的發展狀態。
三、閱讀能力應以理解為關鍵
閱讀能力是以感悟、理解、體驗為基礎的重要能力。要想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我認為,學生至少應該達到以下兩條:一是讀懂,二是會讀。
1.讀懂
讀懂,即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學生基本閱讀能力的形成,在于教師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訓練。 “帶領學生從文章走個來回。”就是說,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從整體思考也指明閱讀是一個“整體—局部—整體”“語言—思想—語言”的反復過程。
2.會讀
會讀,即初步形成正確的閱讀的策略:初步學會瀏覽、略讀、精讀的方法,初步具有整體上把握自己閱讀方向、正確運用閱讀策略的能力。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具體地說,會用精讀的方法,正確而又創見地理解閱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閱讀目的。精讀,就是對文章逐句誦讀,仔細揣摩,領會要旨的一種閱讀方法。精讀有利于透徹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有助于提高閱讀的深度。精讀訓練的要求是:①規定閱讀的方向。即精讀前確定精讀的主要問題。②指點閱讀的程序。一般都應該按“整體感知——局部分析——整體綜合”這三個邏輯步驟訓練學生精讀,使之理解課文。③指點閱讀的方法,包括運用基礎知識指導閱讀的方法和運用閱讀思考剖析讀物的方法,指點閱讀的常規,如查檢、參考、圈點、批注等。
四、閱讀能力應該多讀、熟讀
閱讀是一種綜合吸收。不多讀、熟讀而只聽所謂“講解”是全然無用的。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語文這個工具,要掌握得好,首先必須手中握有豐富的材料。因此,多讀是語文的根本。
1.遍數要多
我國宋代教育家在談到多讀時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是要多讀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2.要數量要多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為:第一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階段課外閱讀不少于40萬字,第三階段課外閱讀不少于100萬字。學生閱讀數量之大,前所未有。
3.品種要多
閱讀的范圍要廣,要博覽群書,用前輩的智慧來豐富自己。從語文角度看,不僅要讀散文、故事、童話、寓言,而且要讀詩歌、戲劇等,不僅要讀中國的作品,而且要讀世界各國的作品。
閱讀不僅僅是學習和繼承前人和他人的知識,還將影響到人類社會現實和未來的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它將不斷要求教師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得有用。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必將使閱讀給學生的精神打底,達到新標準中對閱讀的要求,從而真正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全國中語會.語文教育論文選[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