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
摘 要:計算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計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認真的習慣,而且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為此,教師要以學生認知為基礎,通過學生動手培養數學感知,以生活為基礎讓學生感悟數學思想,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創新計算方法,掌握計算技巧,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計算的魅力,最終實現高效課堂并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計算教學;計算能力;思維;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77-01
計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而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不僅影響著他們的數學成績,還影響著他們思維智力的拓展,對他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數學學習中,計算占據數學學科較大的比例。為此,教師應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目標,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開展一系列動手操作的教學活動,并與學生最常接觸的日常生活素材相融合,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計算課堂。教師在指導學生數學計算推算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計算的魅力,最終實現高效課堂并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為此,本文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教學方式上的分析。
數學感知體現學生對數字的熟悉度及靈敏性,是新課標對數學提出的重要核心目標之一。學生思維活躍度需通過自身體驗逐步拓展,而動手操作與思維相互貫通,可以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逐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此,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對數字的敏感度及計算能力。例如,在教學“10以內的計算”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思考“4+2=?”,并提供給每一位學生一張白紙與小木條,引導學生在紙上擺放小木條。有的學生就將小木條以相對的數值進行擺放,在紙上寫出“+”,將4條小木條擺放在“+”的左邊,將2條小木條擺放在“+”的右邊,并在最后寫出“=”。還有的學生會依次數出擺放的小木條總數,并在等號的右邊填入6這個總數。而在教學減法時,教師可在黑板上寫出“6-3=?”,并通過一個小游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先讓6個學生組在一起當作數字6站在所畫的圈圈內,然后讓3個學生走出圈圈,并向其他學生進行提問:“那么,現在還剩幾個人在圈圈里呢?”學生回答:“3個。”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并為后續計算教學奠定一定的數學基礎。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體現于生活。教師應以增強學生計算數學的親切感為前提,在實際數學計算教學中通過采用生活中與數學計算相關的素材作為引導,將生活帶入課堂,發揮計算的最大價值。例如,在教學“100以內的計算”前,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學生放學后到附近的商店購買文具或生活用品,并記錄花銷的費用,將小票帶回課堂。課上,教師可先讓學生談論在商店中購買的商品及所購買商品的價錢,并說出自己付款的金額與收銀員找回的金額,讓學生相互交換購物小票,計算上面商品價錢的總數,并檢驗收銀員找回的金額是否準確。學生在交換購物小票后,發現有的小票顯示的總數金額不清晰,沒辦法準確判斷最終金額是否準確時,教師就可抓住這次機會說道:“你選取一名同學跟你一起計算金額總數與找零金額數,然后再看看你們所計算的結果是否相同,若不一致,就進一步檢驗,找出正確的金額總數與找零總數。”這時,學生就會依據教師的引導相互計算。教師運用生活素材進行計算教學,不僅能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要注重計算的推算過程,讓學生在計算準確結果的同時,理解并明白計算的方式及理念。例如,在教學“小數點的計算”時,教師可根據數學教材中的例子或設定這樣一個問題:“市場上西瓜的價錢是0.7元/千克,而香蕉的價錢是4.3元/千克。如果我想購買3千克的西瓜、3千克的香蕉,我應該付給賣家多少錢呢?”教師讓學生按照4人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思考,學生就會通過交流作出回答。有的小組說道:“0.7+0.7+0.7=2.1(元)、4.3+4.3+4.3=12.9(元)。”有小組說道:“把0.7×3比作7×3,最后將結果的小數點往前移動一位數;把4.3×3比作430×3,計算的方法與計算西瓜一樣,但是向前移動兩位小數點。”而有的小組說道:“把0.7擴大到10倍,將結果縮小為原來的1/10,則為0.7×3×1/10,同樣,香蕉的算法與西瓜的算法一致。”教師可對三種計算方法進行評價并給予表揚,引導學生通過最為方便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加深學生對計算方式的印象,讓學生在數學問題的探究中明白計算算理,最終掌握計算技巧。
總之,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及學習理解程度進行教學,并熟悉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感受數學生活及探究計算原理等有效方式,加深學生對計算的印象及提高計算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及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竇平.小學計算教學的困境與解徑[J].江蘇教育研究,2012(26).
[2]杜富君,侯旺.數學計算教學的新思路[J].教學與管理,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