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冀
摘要:學習方式指的是幼兒在學習中應用與學習內容的學習活動類型與方法,結合學習活動的探索性,筆者建議應當采用玩具及操作性學習方式有助于激發幼兒的數學學習興趣。通過玩耍玩具以及材料操作,使幼兒能夠有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取數學經驗,能夠取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也能夠進一步拓展幼兒的動手思考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所以筆者在此背景下分析玩具及操作性學習方式,在大班幼兒數學領域中的作用,并提出具體的數學教育方法,旨在進一步促使幼兒輕松愉悅的參與數學活動。
關鍵詞:玩具;操作性;學習方式;大班幼兒;數學領域
引言
近幾年我國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自頒布至實施后,數學活動成為了幼兒園教育探究的重要內容。
一、玩具與幼兒創新能力發展的關系
玩具是幼兒進行操作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幫助幼兒系統構建抽象數學知識,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熱情的重要工具。通過玩具幼兒才能夠進行實踐操作,能夠由外部物質動作逐步轉向為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幼兒在操作材料過程中能夠獲取豐富的經驗,并且建構相關的認知結構,但是并不是全部材料都能夠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例如:教師提供給幼兒的玩具,如果只是固定功能的材料會限制幼兒的發展,由于此種玩具與操作方式存在一定的程序化,即便是進行重新組合。由于余地較小,能夠提供給幼兒思維發展的空間有限,難以做到一物多玩、一物多用,也無法激發幼兒的想象能力與創新意識。玩具可能具有替代性與抽象性,例如幼兒將組合玩具中的棋子可以想象成各類物體,所以通過設置豐富的玩具內容,能夠促使幼兒不斷的探索與創新。
二、操作學習方式對幼兒數學創新能力發展的關系
操作性學習方式是幼兒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構建形象思維的重要橋梁,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對于材料進行合理利用,幼兒能夠獲取更加豐富且直觀的感性體驗,能夠有效借助外部動作加強內部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即便幼兒采用隨意性操作,也能夠不斷的積累操作經驗。隨意性操作具有無目的性,并且建構水平較低,但是會使幼兒無法完成操作任務,也難以實現操作目標。由于驗證性操作與模仿性操作會使幼兒具有一定的操作目的性,能夠加強知識的內化和吸收,但是此種方式又會限制幼兒的思維發展,使幼兒的思維局限于教師展示的幾種操作模式中。應用探究式操作模式能夠滿足幼兒活潑好動且具有較強好奇心的特性,在探究性操作學習模式中,幼兒可以根據教師布置的操作任務積極主動的進行實踐操作,能夠與數學材料進行互動并且在此過程中不斷的觀察嘗試與探索和發現,通過調整和優化能夠不斷的超越自我,超越同伴。在此過程中,幼兒的知識遷移能力以及觀察能力、想象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三、教師指導策略與幼兒創新能力發展間的關系
幼兒的思維發展尚未完善,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年齡的限制,所以思維具有片面性與表面形、固定性等眾多特點,幼兒思維根據具體接觸的表面現象有效進行,難以全方位靈活的看待問題。對于此類情況,教師應當進行適宜的引導,有助于激發幼兒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拓展幼兒思維。由于幼兒的知識經驗以及學習能力有限,在知識的探索與形成認知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教師過早地引導,無法確保幼兒全方位的觀察或者是輕松自主的操作,如果教師的引導太過直接反而會束縛幼兒的思維,幼兒的各項操作會在教師的指令下進行機械式操作。并且此種模式下教師的引導缺乏針對性,幼兒可能會處于漫無目的的操作狀態,難以有針對性有意義的進行自主建構。根據相關實踐發現表明,幼兒的合作意識與相關能力在教師的面臨向引導下無法得到明顯改善。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幼兒具有普遍自我中心特性十分關注自己的操作。在數學玩耍中,教師也并未給幼兒提供豐富的合作機會,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所以幼兒在不需要合作時便會自主的進行合作,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合作,對于此類情況教師必須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幼兒逐步獲取合作方法,能夠在合作中不斷的學習成長。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的結構性玩具有助于促使幼兒創新能力發展,探究性與操作性方式能夠進一步提高幼兒的創新能力,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幼兒園教師開展數學活動,應當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和幫助。通過科學合理的選用數學材料,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使幼兒在玩具玩耍與操作過程中逐步提高思維認知,取得良好的數學活動效果。
參考文獻
[1]嚴仲連.關于幼兒園數學玩具與操作性學習方法的實施策略探索[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05):218.
[2]王洪平.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分析與對策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17.
[3]趙鑫.淺談幼兒園數學活動玩具操作性方法作用[J].教育新理念,2017,(09):151.
[4]王興,申靜.關于如何開展豐富多元數學操作性活動內容探索[J].新課程·上旬,2017,43(0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