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要求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課程目標。本文將從以讀促寫、豐富寫作形式、評價手段多樣化、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四個方面探討如何在寫作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及文化意識,改進寫作教學現狀。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寫作教學;高中英語
【作者簡介】鐘姍姍,廈門實驗中學。
引言
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分為如下四個維度: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寫作課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然而當今寫作教學存在各種問題,本文將結合教學案例,從四個方面探討如何在寫作教學中提升核心素養、改進寫作教學現狀。
一、以讀促寫,夯實語言能力
英語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然而,當今寫作教學缺少行之有效的指導,寫作前沒有鋪墊,老師不提供范例,而是以練代教,直接讓學生自己寫,忽略了輸入在寫作上的示范作用,導致學生手足無措,制約了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
以讀促寫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以讀促寫通過增加閱讀的輸入來促進寫作的輸出;閱讀任務為后續寫作輸出做好結構及語言的鋪墊。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到聽、說、讀、看技能,然后在寫中綜合運用,符合學科核心素養中對語言能力的要求。
二、豐富寫作形式,錘煉思維品質
學生在英語寫作中普遍存在邏輯方面的問題,老師在寫作教學設計時大多以高考題型來教學,寫作形式過于單一,學生寫出來的作品看起來千篇一律,缺乏創造性和批判性。如果能夠豐富寫作形式,結合思維導圖,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性、創新性、批判性等思維品質有重大意義。
新實施的浙江高考英語把讀后續寫與概要寫作納入了高考新題型。讀后續寫與讀后擴寫是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一種有效途徑。高中生寫作初期訓練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豐富多樣的課內外題材進行縮寫,甚至在演講稿、采訪稿、話劇改編、手抄報制作等寫作活動中亦能錘煉學生的思辨能力。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7 Unit 2中的閱讀文章“Satisfaction Guaranteed”講述了機器人Tony在與女主人Claire朝夕相處后,女主人對機器人產生了情感的依戀。很多學生對文章結尾表示不太滿意,因此可以設計讀后續寫的任務。機器人是否有情感這一話題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三、評價手段多樣化,發展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必要條件。當前教師常用的寫作評價模式為:教師找問題—打分—講評—展示范文;該評價模式效率較低,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引入多元評價手段,包括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批改、課堂點評等;自我評價激活學生的寫作動機,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從而提高寫作能力,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同伴互評是合作學習與交流的過程,在評判其他同學文章的同時,反思并調控自己的寫作,取長補短,從而促進自己寫作能力的發展。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更多是發現基礎知識問題,在此基礎上,增加課堂點評環節,教師對語篇結構、邏輯等進行指導分析,增強學生對語篇結構的解讀。最后,教師批改學生二次創作后的習作,避免簡單的分數和言之無物的評語,而從卷面書寫、固定搭配、句型、銜接、篇章結構等給予鼓勵性和發展性的評價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給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將基于云計算和語料庫的句酷批改網引入英語寫作課堂,大大減輕了教師負擔,并且反饋及時,引起學生的重視。
四、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提升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體現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有助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對提升文化品格有重要意義。
首先,使用詞匯的地道表達與搭配。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漢英詞語的含義與搭配呈現很大差異。英語學習者在寫作中應注意避免將漢語的詞句逐字翻譯成英語,造成中式英語。例如一些諺語的中英表達完全不同;漢語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用英語來表述是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其次,學習英語國家的篇章結構,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時引導學生關注線形、開門見山的篇章結構,使用明確的描述和各種論證方法,改掉命令式的語氣,學習勸說與建議口吻。最后,培養用英語的寫作方式寫好中國故事,踐行學科核心素養中“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化的認同,尤其是國家認同感”的要求。
核心素養的實現途徑,不僅需要教育部門的理論指導,還要眾多一線教師不斷研究教法以優化寫作教學設計、指導學法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并細化到寫作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作準備。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2]王莉.以讀促寫,提高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性[N].開封教育學院報,2014(7):230-231.
[3]王少卿.改進評價體系,提高寫作效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 (4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