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黃波
摘要: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善于獨立思考、探索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改革措施,要淡化形式,注重實質。針對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接受能力,要做到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本文主要淺談小學數學教育有效學習方法希望可以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起到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有效學習
在實際的教學中,小學數學的教學觀念依然陳舊,教學手法單一,不利于學生思維敏捷性和逆向性的發展。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解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方法。現就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1實施情境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情境教學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模式,它在教學過程中目的性、情緒色彩強烈,會為學生設定特定的教學場景,并引導學生進入其中展開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更直觀、更快速的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智力水平與心理機能。教師在為小學生設計數學情境教學環境時,應該做到對他們心理發育特征的全面充分考慮,并根據他們的這些心理特征來創設環境,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就目前來看,比較常見的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空間創設就包括了多媒體視頻環境、室外教學、以及數學興趣學習小組或社團。這些新教學空間都能為學生帶來豐富的數學知識內容與廣闊的能力發揮余地,對小學生快速掌握數學知識非常有利。舉例來說,在“三角形的認識”這一課中,教師就會利用多媒體配合投影儀為學生展示三角形的各種圖片,包括各種三角形形狀的實物,像三角尺、小紅旗、飯團,等等。讓學生擁有對三角形的初步認識之后再導入新課概念,告知學生三角形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最后再引領學生了解三角形的相關數學知識要點,順利推進課程進度。
2運用簡單的題目,訓練學生思維能力
每一個數學老師都知道,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都是最簡單、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但是不論多么簡單的知識中都可以體現出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法。而科學的思維方法的培養對學生來講更為重要,是他們今后在數學方面有更大成就的潛在推動力,因此有經驗且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必須在學生平時所練習的簡單的題目中重視其思維能力的訓練和提高。例如,就像簡單的乘法算式16×7和17×6在比較大小時,很多學生不仔細看,也沒來及思考時第一反應就認為這兩個算式的結果一樣。通過比較結果和計算過程,學生會發現這兩個算式兩個乘數分別差1,而最后的算式結果則是相差10。進一步的類比、猜測和驗證能夠發現,第一個乘數和第二個乘數各位相差的結果乘以10就是它們積的相差結果。換句話說,兩乘數和相等,差越大,積越小,這樣在比較大小時,可以直接應用。有的學生反應較快,家庭教育也較好,這樣在課堂教學和練習時,為了避免他們出現沒事做的情況,教師應該多設計一些解題思路,讓學生在已經完成的練習中,再尋找另外的解題方法,幫助學生在摸索中鍛煉思維能力,在題目中擴散思維,這也是分層教學的重要要求。
3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增強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主要采用活動單導學模式。活動單導學是指以“活動單”為媒介,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自主、合作學習,探究教學內容,展示、交流學習結果,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而教師采用活動單導學模式組織合作學習時,要注意在學習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積極引導學生間的合作交流。
例如,在教學“圓的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圓的認識”活動單。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三個活動項目。
活動一:畫圓,讓學生互相幫助畫圓,讓學生初步感受圓形的特征;
活動二: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后,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已經了解的圓具備哪些特征;
活動三:在動手操作中探究圓的特征,可以安排學生分組操作,一學生做,一學生記錄,而其他小組內學生進行監督指導。
最后針對實驗的結果,展開小組討論,然后全班進行交流,在教師的幫助下探究圓的特征。采用活動單模式,能使學生主動參于教學內容,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增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增強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
4設計合理教學方案,促進全體學生共同參與
新課改提出教學要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對數學課堂的大量觀察,會發現在數學課堂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教師在一個問題提出后,通過提問的方式找學生解答。回答問題的學生畢竟是少部分,當學生解決問題后,教師往往忽略了大部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與發展,教學缺乏基礎性與普及性。這種集體作業的方式,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和有利于教師掌握教學節奏,但是也容易帶來學生理解知識的假象。那些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不能在數學中得到應有的發展。集體作業的方式缺乏多數學生的參與,缺少主動性和學生的探索時間,只是少數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得出教學結論,難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顧及全體同學的學習接受知識的能力,把學生個體作為教學的主體,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參與。
總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教師需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要努力為學生搭建一個適合學生發展的新平臺,把學習的時間和話語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不斷注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
(作者單位:上林縣澄泰鄉中心學校洋渡教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