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傳統農村經濟轉型,造就一大批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對他們的教育出現斷檔,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思想行為、學業成績、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影響,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通力合作,保障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監護;家庭教育;解決措施
經濟體制改革大潮下,農村悄然變化,曾幾何時,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地道農民,成為城市建設的另一主力軍,他們像候鳥一樣成年累月地往返于農村城市之間,而他們的孩子有了一個新稱謂:“留守兒童”。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務工,正常的家庭生活變得不完整,大多數孩子留給了年邁的祖輩或親戚朋友代為撫養、照管,這些監護人,或年老精力不濟,或礙于情面,不是親生自養,農村人的教育方式本來就簡單粗暴,面對留守兒童的缺點、錯誤,要么輕描淡寫,隔靴搔癢,要么武斷喝斥,暴力相向,教育功能大打折扣,長期的監管不到位,教育不深入,使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思想行為、學業成績、人身安全等方面產生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親情,心理健康失衡
少年兒童的依賴性很強,他們長年累月與父母分離,其心理煎熬何其痛楚。父母外出務工,微薄的工資,沉重的生活負擔,日益高漲的城市生活費用,使他們身心疲憊,囊中羞澀,電話費太貴,舍不得打個電話,缺乏與孩子的溝通。有些人認為孩子在祖輩的照顧下,衣食無憂,卻忽略了孩子的幼小心靈的精神慰籍。孩子的心理渴求,在老人眼里也不是那么重要。他們盼父母心切,對比完整家庭的孩子,易出現自卑感。留守兒童會出現多夢、囈語,長期以來形成緊張、焦慮,在性格上有孤僻、脆弱、冷漠傾向,不愿和同齡人、大人交流,出現交流障礙。務工父母出于工作、路費等原因,不能及時兌現諾言,孩子的生日、節假日,少有父母陪伴,尤其春節等傳統節日,對比同齡人陡然增加了他們的失落感、孤獨感,以致造成孩子的信任危機,懷疑父母、他人,不愿和外人交流,甚至個別孩子說出“恨自己的父母”這樣的話,孩子是可憐又可悲,幼小的心靈受到了何等地傷害,這樣環境成長的孩子,心理健康堪憂,難保成人后,其人身觀、價值觀是否發生位移、扭曲。
(二)監管乏力,思想行為偏激
監護人大多祖輩,個人閱歷和見識,知識的貧乏,導致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不能深入細致,頂多就是“狼來了”故事的不停復制,對孩子的習慣養成放松培養,聽其自然,有“樹大自然直”的僥幸心理。再加上還要操持農活,使年邁老人苦不堪言,對于留守兒童的教管比較松懈,導致孩子思想上產生懶惰意識,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顧及他人感受,表現自私、冷漠,對周圍事物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缺乏愛心、同情心,處事行為偏執,同學之間的日常瑣事處理方式也簡單粗暴,個別兒童還有暴力傾向。
(三)教管不力,學業每況愈下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基于自身的素質和條件,對于留守兒童的學業過問、檢查多是頗于應付,更是談不上指導。大部分留守兒童的成績中游偏下,貧困生較多。學習目的不明確,有抵抗情緒,產生厭學情緒,直至輟學。
(四)疏于監護,傷害事件頻發
留守兒童中,由于大人的疏忽,監管不到位,加上兒童自身安全意識不強,出現觸電、失火、液化氣中毒等事件時有發生,交通安全事故、溺水事件頻發,給家庭和親人蒙上陰影。長期缺乏親情,為尋求親情,尋求保護,部分女孩,產生早戀、早孕、墮胎,造成身體心理的嚴重傷害,造成終生的遺憾。
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措施建議
留守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關系到農村的前途和命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關愛留守兒童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
(一)家庭要盡職盡責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影響其一生的重要角色。“養不教,父之過”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增強教育孩子的緊迫感責任感。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外出務工賺錢,無可厚非,但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幸福童年為代價,耽誤孩子的培養教育。“倉廩實,而知禮節”,賺錢發家和教育培養后代,農民往往注重前者,經濟條件改善,孩子才有發展的空間,忽視孩子的幼年、童年的培養教育,對于后輩,只求孩子有立足社會的基本知識,沒有太多奢望。建議留守兒童的父母合理安排工作、家庭生活,盡量留一方照管孩子。雙方外出者,要定期和孩子交流進行心理安慰,常回家看看,慰籍老人和孩子,體現親情和孝道,給留守兒童作出表率。
(二)學校要親力親為
學校要承擔起留守兒童的教育的重要職責。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進行心理輔導,有效監管,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要慈母般地關愛他們,給他們以親情和愛,疏導他們的心理障礙。普及青春期健康知識,解決成長中的煩惱,克服不良心理。班級開展“幫扶”活動,為留守兒童過生日,送小禮物,讓他們感到大家的親情和溫暖。
(三)社會要奮力作為
全社會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真心地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希望工程、春蕾女童救助、溫馨校車工程,農村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等措施,正在改變著一部分人 的處境和命運,這些工作只是杯水車薪。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從中央的深化改革,提高農民的待遇,逐步使農民成為“新市民”,讓農民兄弟看到了一些希望,然而這條路何其漫長,不可預知。每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都是對農民兄弟的眷顧,農民也得到了實惠。地方政府應千方百計在當地辦企業、上項目,增加就業,大力扶持農民發展當地特色經濟,養殖、種植、旅游、產品初加工等短平快的小型經濟,使農民工回歸農村,客觀上減少親子分離的機會。城市的管理者應敞開心懷,真心接納農民工,讓他們的孩子能入托、上學、升學,享受到醫療教育等平等權利。破解橫亙在農民工面前的“二元制”,掃除他們融入城市的障礙,那么,留守兒童的春天就要來了。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帶來的一個特殊現象,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未來的主人。他們是無辜的,不應該讓他們成為制度的“替罪羊”。魯迅當年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今天我們更應有這樣的吶喊,這關乎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乎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時不我待。
參考文獻:
[1]楊聰蕊,趙存章.淺議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J].考試周刊,2011.
[2]范先佐.怎樣使您的孩子健康成長[J].2008.
[3]佟新.人口社會學[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李煥坤(1967—)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