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輸出驅動假設是文秋芳教授于2007年針對英語專業課程改革提出的教學假設。一直以來,無論是高校英語教學還是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著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相分離的情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綜合語言運用技能培養離不開把語言學習與運用過程合二為一。而輸出驅動假設迎合了這樣的教學需求。本文以輸出驅動假設為理論基礎,通過整合高中閱讀與寫作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技能。
關鍵詞:輸出驅動假設;閱讀;寫作
一、理論基礎
輸出驅動假設是在總結二語習得方面有關輸入與輸出的相關理論基礎上,結合我國英語教學現狀后提出的。與之前的輸出理論不同,這里的輸出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教學目標,還是英語學習的動力。學生先了解輸出的任務,知道自己要完成需要做什么準備后再來學習更有效率。有目標的學習才會更高效。這樣的學校教學也更接近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或者是完成任務。“輸出驅動假設”2007年首次被提出,強調的是輸出在整個英語教學中的作用。眾所周知,語言的學習是無法割裂輸入與輸出的緊密聯系。后來文秋芳教授在已有理論基礎上加入輸入,并且定義了輸入的作用,更名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從此該理論更加豐富,全面定義并且明確闡述了輸出和輸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分別扮演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以輸出為目標和學習動力,同時要適當提供輸入來保障輸出的順利完成。需要強調的是,在該理論下,輸入不是最終的教學目標,知識為了完成輸出的鋪墊,或者換句話說是完成輸出的手段。到這里對該理論的探索還沒有結束,截止目前,該理論被演繹并且更名為“產出導向法”。形成了一個包含教學理念、教學假設以及教學流程的多方面立體式的教學體系。該理論體系初衷沒變,仍然是為了改善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用分離”的現狀,而提倡學用緊密結合,二者無明顯時間間隔。
二、高中英語讀寫教學現狀
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重頭戲,尤其是閱讀課占據了絕大比重的課時數。但是這種強調單項語言技能的教學方式和課型對培養高中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幫助不大。課堂觀察發現,教師通常在閱讀課上針對文章信息設計非常多的任務,這些任務多是由單選題、選詞填空題或者排序題組成。幾乎學生每讀完一個段落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務等著他。由于課堂時間限制,常常在完成這些任務后,教師就沒有時間對該篇文章進行一個運用能力和思維方面的拓展、提升。最終導致閱讀課的處理停留于文章表層(單詞、短語、句子、主旨大意等)。就寫作課而言,教師通常的做法是:先講解文章類型和相對應的寫作技巧,然后給出模板附帶講解,最后給出寫作任務讓學生獨立或者小組合作完成。
然而結合輸出驅動假設這一理論基礎,高中寫作是目標也是動力,而閱讀是鋪墊也是促成輸出的手段。這就要求高中教師在設計教學時,無論是與閱讀課還是寫作課,都要把讀的活動和寫的活動搭配起來。
三、輸出驅動假設指導下的讀寫結合
總體來說,上述理論和觀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時應以以下兩點為指導思想。在設計閱讀課的任務或是活動時,不能只專注于梳理文章脈絡和整理文章包含的信息。一定要設計寫作活動,通過使用來鞏固本節閱讀課學到的語言知識。教師應該做到合理分配時間,一定要留出充足時間給寫作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這種運用所學知識帶來的快感和自信。關于寫作課,不要把教學活動局限于先講解文體后給模板這種自上而下的教學方式。這種低效且無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傳統方法應該改變為自下而上的方法。先給出范文,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總結文體特點,并從范文中找到可以用于相關話題寫作的詞句和結構。
(一)依據文章特點設計寫作活動
讀后活動作為對所閱讀文章主題思想的升華以及文章語言知識的運用,是英語閱讀課的落腳點。學生讀后活動的完成情況,既可以作為考查學生當堂課學習效果的依據,也可以作為考核教師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的標準。教師在設計閱讀后寫作活動時,首先要仔細研讀文章。人教版高中英語課本依據話題來組織單元教學內容。以話題為中心學習英語是廣為接受的,因為話題把碎片化的語言知識以符合高中生年齡特點的方式組織在一起。但是寫作活動的話題必須與閱讀話題一致。因為在寫作活動中常出現的一種現象是,學生完成教師呈現的寫作任務時,總是習慣性使用已經內化的語言知識,幾乎沒有把閱讀材料中剛輸入的內容轉為輸出內容的意識和行為。為了提高輸入內容轉化為輸出內容的效率,教師設計的寫作活動主題與文章話題一致是基礎。話題不一致無法發揮輸入對輸出的促成或者是鋪墊作用。此外,在保證話題一致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在完成輸出時可能遇到的阻礙,教師也應該以輸入的形式作為補充呈現給學生。
(二)依據寫作任務選擇閱讀材料
大量可理解性輸入是輸出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因為如果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輸入是無法自動轉化為輸出的。對于高中生來說輸出和輸入的過程好似兩條平行線。就輸入而言除了課本上的閱讀文章他們接觸到的最多的就是閱讀理解題。他們沒有閱讀為寫作服務的意識,所以他們的閱讀目的是作對文章后面的題。當他們遇到寫作任務時,構思階段常常以中文為中介語,寫作階段再把中文逐字翻譯成英語。寫作過程學生沒有思考“我想表達的內容在我之前閱讀的文章中是怎樣用英語表達的”或者“我已經閱讀的文章中哪句話可以用到這個寫作任務中”。為了培養學生閱讀為寫作服務的意識,主動在閱讀時積累結構和語言為輸出做準備,教師在寫作課前先給出與寫作主題一致的,可以為接下來寫作服務的閱讀材料。根據寫作任務挑選閱讀材料是對教師的考驗,不但要保障閱讀材料難度在學生現有英語水平內,而且還要保障閱讀材料中有值得提取的內容。
以輸出驅動假設為理論基礎設計讀寫結合的英語教學,讓學生在用英語寫作的過程中體會英語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文秋芳.2013.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6): 14-22.
[2]文秋芳.2014.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3-12.
作者簡介:馬晉(1992—),女,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