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節日是優異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和展現方法。改革開放至今,中西方傳統文化在不斷的交融與碰撞。在現代文明階段,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與多元文明交流開展的態勢相使用,吸取傳統文化吸取精華,拋棄與現代文明不符的糟粕。同時正確的看待中西方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在推動我國傳統文化創新的基礎上,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關鍵詞:中西;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比較
傳統民族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的歷史以及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不僅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更是一個民族內心精神世界的反應。由此可見,想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要從了解這個民族的傳統節日開始,才能真正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中西方文化長久以來不同的文化背景,由此產生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無所謂優劣之分。本文從中西方不同的傳統節日入手,簡要闡述了中西文化在傳統節日以及文化上的差異。
一、中西主要的傳統節日
(1)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一個節日。在每年的大年初一,舉國歡慶。在這一天,遠方的親人也會回到家中,共同慶祝這一傳統節日。每到這時,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包餃子,迎接新年的到來。端午節是中國另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相傳屈原在農歷五月五這天投江自殺,葬身魚腹。為了紀念屈原,這一天人們都會包粽子,有些地區還會舉辦龍舟比賽。中秋節是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傳說是后羿為了思念嫦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會擺放圓餅,后來人們管它叫月餅,并流傳至今,成為一種傳統節日。這三個節日是我國民間最主要的傳統節日,除此之外還有清明節、七夕和重陽節,等等①。
(2)西方主要的傳統節日。圣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相當于中國的春節,是每年公立的12月25是為了紀念耶穌的誕生。按照習俗,人們在這一天需要互贈賀卡和圣誕禮品,還會用各色禮物裝扮圣誕樹。復活節是西方的另一重要節日,是在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圓之后的第一個周日。在復活節的前一天,人們會進行禱告,到了復活節當天會相贈彩蛋。每年11月的第四個周四是西方的感恩節,在西方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主婦們會準備以火雞為主的豐盛晚餐,外出的人們也會趕回家中共慶這一節日。除此之外,萬圣節、狂歡節和愚人節等等②也是西方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
二、中西傳統節日折射出的文化差異
(1)宗教文化的不同。我國傳統的節日體現的是一種泛神論和世俗化的特征。例如春節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的由來是源自于遠古時候的臘祭,臘祭便是在歲終的時分祭祀眾神的日子。而西方的節日多是顯現一種基督教文明,不管是圣誕節亦或是復活節,其承載的都是基督教文明。
(2)價值取向的不同。中西方的傳統節日還彰顯出價值取向上的差異。綜合來說,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多的是代表集體主義精神,而西方的傳統節日則代表的是個人主義精神。之所以存在此差別,是因為中西方均受本身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自古頌揚的是孔孟之道,著重的是“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與價值觀。長久以來注重的是宗族觀念,因此在我國社會中會更多地著重血緣以及宗族的位置,體現的是集體主義。西方國家其價值觀受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最深。文藝復興時期崇尚的是個人至上主義,追求自由與解放。因此在西方的傳統節日里,更多的體現的是個人主義。
(3)飲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傳統節日也體現出飲食文化上的不同。比如中國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餅……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多以烤類食物為特色,比如在復活節的時候要吃“烤兔”,感恩節的時候吃火雞,英國在圣誕節的時候會吃烤鵝,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傳統節日在中西方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三、中西方傳統節日及其文化內涵比較的啟示
(1)始終堅持導向性和民族性。價值觀引領文化發展的方向,以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標志特征滲透在文化的各個層面。隨著全球化以及文明的多元化發展,我國傳統節日文明的建造有必要放眼全球,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準則。西方文化雖然與我國的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但是它同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我們不應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我們應該充分學習其精華,為我所用。
(2)深入保護、發掘與創新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保護是文化持久存在的基石,改革與創新是文化昌盛的源泉。在對傳統文化保護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同時加大對傳統文化創新的力度,從而實現我國的傳統節日與文化的繁榮昌盛。我們應關注到,西方節日在我國從方式到內在已悄然發生變化,更多地成為“消費”、“文娛”,“時髦”活動的載體,然后被越來越多的群眾特別是年輕人所喜愛。與此相應,我國的政府應大力提倡我國的傳統文明,喚醒群眾對民族優異傳統文明的喜歡和認可。
(3)讓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走出去”。讓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走出去”,從而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最終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正確的價值導向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現,當我們在考慮中國的文化如何能夠走向世界時,必須加強對自己文化的自信??梢酝ㄟ^從政府到民間的系列活動,讓其他國家人民感知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進而形成一定的節日文化認同感,使中國傳統節日成為中國與世界分享的共同節日。
注釋:
①唐小晴,王金霞,段文杰.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比較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2(05):37-42.
②陳凱.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J].大學教育,2016(12):53-54.
參考文獻:
[1]杜愛紅.向大學生進行中西方節日文化教育淺議[J].新西部,2017(10):128-129.
[2]武保勤.中外主要節日的文化探析[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7(03):91-94.
[3]趙曉娥.正確認識和處理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關系問題探論[J].理論導刊,2016(05):81-84.
[4]黃慧彬.基于吉祥物文化的中西傳統節日對比——以春節和圣誕節為例[J].大舞臺,2015(05):255-256.
作者簡介:黃美琪(1996—),女,漢族,海南??谌耍饕芯糠较颍河⒄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