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摘 要:近年來,教育均衡發展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受到各級領導和部門的重視。人們將其作為一種發展策略或模式,評價基礎教育發展狀況。村級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占兒童基礎教育的比重最大,也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最薄弱的環節,廣大的農村盼望均衡教育,偏遠的山區更加期盼均衡教育。
關鍵詞:教育 均衡發展 農村小學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01
現今,農村小學生源比重又占絕大多數,無論從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需要看,還是從未來人才資源的培養看,村級小學迫切需要教育均衡發展的支撐,教育均衡發展對我國目前農村小學尤為重要。
一、教育均衡發展必須把村小擺在突出位置
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是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公開化、公平化,也就是要尊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高效的教育。教育均衡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使每個人都能得到優質、全面的發展。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公開化、公平化,主要從教育發展規模、辦學條件、經費的投資以及教師團隊幾個方面體現出來。其核心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全面提升教師群體素質。對每個學生認真負責,并逐步提升學校整體教學水平,提升知名度。教育均衡發展重在基礎教育,而基礎教育的主體是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義務性、強迫性和普及性。
村級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占兒童基礎教育的比重最大,也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最薄弱的環節,廣大的農村盼望均衡教育,偏遠的山區更加期盼均衡教育。其中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又是義務教育的重頭戲,是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關鍵時期,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縮小義務教育階段的地區差異和學校差異,是政府和全社會的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1]。政府部門通過均衡各區域的基礎教育水平與設施,使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異逐漸減小。針對相對落后的區域,政府要加強對當地進程教育水平與設施的扶持,并逐漸完善當地教育機構,增加師資隊伍,提高落后區域的整體教學水平。同時要加快發展當地其他行業,是教育與經濟共同進步,這將為村級小學享受同等教育資源鋪平道路。
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必須走出幾個誤區
1.走出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拖后腿的誤區,確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就是追求平均發展的觀念
有些人認為,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就是講目前有限的資源進行平均分配,這樣就會影響發達地區原有的教育資源,從而影響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這種想法的人對均衡和均衡發展缺少正確的認識。總體來說,均衡發展與平均分配存在很大區別。實施平均分配,將較大程度的制約各區域整體發展水平,無法實現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共同提高,也不能真正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與均衡發展的目的截然相反[2]。
2.走出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效率低的誤區,確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提高整體效率的觀念
一些人都認為均衡問題其實就是平等問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就是指在基礎教育領域內落實教育平等。把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理解為僅僅追求教育平等,而忽視教育效率,容易造成事半功倍的結果。有的把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等同于落實教育平等問題,這樣做不能體現出平均的本意,因為把均衡發展理解為落實教育平等,強調了教育平等的目標,卻忽視了均衡的本質和要義,沒有將基本的概念理清。容易降低教育效率。因為分配越是平等,效率越是難以提高,分配越是不平等,越能提高效率。我國一直實行重點學校制度,就是這樣效率至上的發展觀念的現實表現。大多學校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將學生區分為重點與非重點學生,與教育平等相矛盾。相反,如果過分追求焦距上的平等,也會逐漸降低教學效率,影響后期發展。因此,無論是過分追求平等還是追求效率,都會阻礙系統整體的穩定發展。歷史的發展表明,搞絕對平均主義,只能夠導致共同貧困而不是共同富裕;而過度追求效率的提高,畢竟導致貧富差距懸殊,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因此,無論是經濟的發展,還是教育的發展,在對資源進行配置的過程中,都應平衡效率與平等之間的關系,必須既考慮效率,又注重平等。
3.走出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降低升學率的的誤區,確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就是提高整體水平的觀念
在均衡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合理的處理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之間的管理,選擇一個最佳的結合點,在實現均衡發展的目標同時并追求教育公平。但在實際發展中,許多人將教學水平的高低與學校的升學率等同起來,認為升學率與教育發展水平成正比例管理。這種對教育發展的片面理解直接影響著一些地區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導致顯示中出現了諸多不協調發展的現象。不能否認,升學率是衡量基礎教育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并不代表全部。將教育發展水平等同于升學率的高低,會導致現實中社會以及學校對升學率過度的追求,也必然會阻礙素質教育的真正落實。
因此,在均衡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要在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之間尋找一個最佳的結合點和共生平臺,從這個意義上說,均衡發展的目標與追求教育公平是一致的。教育要“公平合理”,而不是“平等合理”。所以,人人擁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不一定在資源占有上平等對待,有時平等對待能夠體現教育公平,有時不平等對待體現教育公平。
三、采取切實措施確保村小教育均衡發展
1.建立相對統一的村小辦學標準
即辦學條件應達到一定的標準。而基礎教育統一的辦學標準,是一種基準,目前雖然面臨極大的困難,追求基礎教育階段辦學調價的統一的基準,仍然應當成為人們在基礎教育普及后追求的目標。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給予一定政策制度的扶持,并加強對個學校辦學條件的監督,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均衡發展。
2.實現村小教師隊伍數量和素質的相對均衡
決定教學水平高低以今后教育發展趨勢的關鍵因素是師資隊伍的建設,要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以及數量,才能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提升我國整體教學質量。不管是農村小學還是城市小學,都要根據國家標準完善辦學條件與師資隊伍。因此,教師數量、質量和教師待遇的統一,是教育事業進步的內在需求,也在折射對其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意義。
3.改革招生方法
教育相關部門要改變傳統的招生模式,在基礎教育階段要嚴格遵循“就近、免試入學”的原則,卸掉“重點”的枷鎖,取消重點初中、重點小學得劃分,實現教育平等。
4.加快教育資源區域內流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在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上多下工夫,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作用,是有限的投入發揮更大的效益。通過教育信息化的持續推進,城鄉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也逐漸均衡,從而真正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新.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1]沈亮.蚌埠市基礎教育區域性均衡發展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