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頂清
【摘 要】 歷史學科的知識內容本身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具有豐富基礎和內容。在現代教育教學當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為此,本文將以人文素養的培養為重點,具體探討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對中學生歷史人文素養的教育目標,要求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歷史教學遵循素質教育目標,在提高中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如何在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成為教師們非常關注的問題。對此,本文以下先簡要分析“人文素養”的內涵,結合教學實際深入探討其中的培養策略。
一、人文素養及其培養價值
人文素養主要是指通過學習知識由內而外體現出來的自身修養及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交往、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具備了一定的人文素養后,對其往后的為人處世、個人發展等也都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對社會以及國家進步與發展也均有促進作用。教育教學則承擔著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責任,當學生進入了初中階段,心智、身體等均是發育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也是培養其人文素養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各學科教學當中,歷史教學本身含有的人文內容十分豐富,以此教學展開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非常好的基礎,并且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也非常重大。
二、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在歷史教學當中,實際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對此以下則根據筆者教學經驗,具體有如下幾點策略。
1. 轉變教學理念,將人文精神滲透到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學中涉及到的知識點、歷史事件等無一不蘊含著人文精神,從我國古代歷史開始到近現代歷史,跨越五千年的時間里,王侯將相、朝代演變、現代國家發展之路等等,在學生腦海中均會形成一定的情感、知識構架。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僅僅以知識點的講解為重點,還需要以人文素養的培養為教育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找到情感的共鳴,由此增強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 適當擴展歷史教學內容。初中歷史教材大多選擇的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國內外歷史精華的濃縮,教學也面臨著各重要考點,因此歷史教學的理論性會非常強,教學時很容易出現灌輸式的教學。因此,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實際上存在一定的阻礙。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當中可以通過適當擴展教學內容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例如,在《五四愛國運動》這一教學課程當中,教師可播放相關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激發愛國情懷。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探究式教學讓學生探究五四愛國運動的前因后果。由此,既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吸收和理解,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愛國精神、奮斗拼搏等精神的人文素養的培養目的。
3. 注重課堂教學的環境創設。人文素養教育需要一個環境,因此在歷史教學當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開展教學,使學生深切感受人文情懷,拉近人文素養教育與現實的距離。
例如,在“燦爛的宋元文化”歷史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開展教學,為學生提供各種視聽資源或者資料,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印象,在此環境下再對學生進行與內容相呼應的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等,加強學生對我國優秀的文化的認可與熱愛。
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在充分理解人文素養的基礎上實施教育教學工作,把握好教學內容、觀念、課標、教材、教法的精神實質,進而才有可能發揮好人文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燕. 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歷史人文素養教育的現狀與反思[D]. 河南大學,2014.
[2] 盧翠鳳. 初中歷史教育人文因素淺析[J]. 學子(理論版),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