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平
【摘要】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滲透了重證據意識培養的急切要求和愿望,體現了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而史料實證又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所以,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證意識尤為重要。
【關鍵詞】史證意識 考古學成就 圖文互證 歷史證據鏈 史料實證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072-02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提出:“初步學會從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 “通過搜集資料、掌握證據和獨立思考,初步形成學會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價。”; “樹立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這些都滲透了重證據意識培養的急切要求和愿望,體現了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那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史證意識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粗淺的做法。
一、利用考古成就,凸顯考古價值
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通過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科學。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因此在教學中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時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考古成就,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歷史信任感和證據意識。如在學習部編教材七上第2課時,可結合教材后面“知識拓展”部分,介紹良渚文化及其價值。通過投影良渚王陵出土的重達6.5公斤的“玉琮王”、玉璧、鏤空神人紋玉冠狀器、龍首紋玉鐲、瑤山玉神人獸面牌飾等眾多的出土文物,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接著介紹良渚文化主要包括良渚古城、瑤山遺址和眾多的水壩為代表的古水利系統。考古證實良渚古城由內而外具有宮城、內城、外郭完整結構,良渚古城遺址,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中心,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曾經存在過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國家。良渚古城外圍存在一個龐大的水利系統,距今已有5000余年,是世界最早的攔洪大壩系統,這些將中國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然后著重指出,我們一直宣傳中華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但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良渚古國存在于公元前3300年至前2000年左右,其價值在于它實證了中國長江流域史前社會發展的高度成就,為中國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獨特的見證。因良渚文化遺址的發現,目前主流的國際學術界已經接受了中國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觀點。至此,學生在課堂聽得如癡如醉,興趣盎然,強烈感受到考古成就對歷史研究和歷史證據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
二、通過圖文互證,構建證據鏈條
建構證據鏈條是培養史證意識的綜合要求。“治史如斷案”,西方學者認為,歷史研究和法官斷案具有相通之處,從史料信息的提取到結論的獲得,應該形成一條清晰的證據鏈條。其間,無論是單則史料的解讀,還是多則史料的歸納對比、邏輯的運用、想象的植入都是鏈條上的一環。如教學部編教材第19課“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時,在學習了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后,然后出具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一段材料:“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孤證不立,接著,又PPT展示“漢朝服飾俑”、“鮮卑服飾俑”《北魏帝王出御圖》等圖片,這樣圖文相互印證,形成了證據鏈,有力地證明了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民族的交融,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增強了北魏的實力,而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學會史料實證,培養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的關鍵能力與方法,也是培養史證意識的最高境界。如《三國鼎立》一課中必須講授評價曹操這個人物,我就圍繞曹操的活動組織教學,在新課結束時,我投影戲劇舞臺上曹操和關羽的臉譜形象,提問:《三國演義》把曹操描寫成奸險、多疑、心地狹窄的人,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心目中的曹操是個怎樣人呢?然后出示材料:翦伯贊撰寫的《應該替曹操翻案——從〈赤壁之戰〉說到曹操》:曹操“一貫地把統一中國當作自己的政治使命”,“曹操不僅是三國豪強中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而且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杰出人物”。 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得出曹操是當時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接著我要求學生小組合作,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用史實加以證明。經過討論,小組代表踴躍展示,有的指出在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他唯才是舉,招募流民實行屯田,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并且他“一貫地把統一中國當作自己的政治使命”,所以說他是政治家。有的說他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殲滅了袁紹的主力,在赤壁之戰后,掃平關中的割據勢力,并統一了北方,所以他是一位軍事家。還有的同學說他寫了《蒿里行》、《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等許多詩作,是“建安七子”之一,所以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在總結學生觀點的基礎上,本人著重指出:以影視為代表的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的歷史是有距離的,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不等于歷史。好的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肯定以歷史為依據。至此,學生的初步掌握史料實證的方法,認識到甄別史料的重要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以提升。
總之,中學歷史開展證據意識教學,是以歷史史實為基礎,通過比較、分析、推斷等手段形成歷史結論,它符合“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史學研究理念,證據意識屬于歷史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證據教學可以使歷史成為主客觀統一的科學,展示歷史學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