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大門開啟的背景下,微課熱潮勢不可擋洶涌而來。中學歷史教師應當順應這個潮流,科學分析歷史微課的進深空間,揚長避短、拾級而上、融合創新,探索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混合教育模式,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構筑新優勢和新動能,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關鍵詞】微課 慕課 中學歷史教學 進深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075-02
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積極發揮中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1],可見“互聯網+”行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教育”已成為教育現代化實現和提升的重要指標。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銀付在提到全國高質量數字化學習的發展前景的時候說,要“扎實試驗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個別學習、小組討論和導學助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育業態,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盵2]
這就給我們中學歷史微課的進深提供了明晰的發展思路:改變觀念、加深拓寬,向體系化、模式化方向發展,最終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以中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育模式。
這需要我們結合高中歷史教學的具體情況和目前微課發展的狀況,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逐步提高。
第一步,轉變理念,推動微課研究的重心轉移。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微課研究的重心轉移,以學習者為中心,形成由“以教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走向“以學為主”的新型教育模式。不僅要研究教師“我想教什么”、“我想怎么教”到研究學生“我需要學什么”、“我需要老師提供什么幫助”,要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感受到歷史學科的魅力和價值所在,并能體會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學生利用微課學習歷史的時候,就可以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對于薄弱的部分可以反復觀看,對于已經比較熟悉的部分加快速度,較有針對性。
第二步,嚴把質量關,實現微課作品質的飛躍。
不能認為微課短小易于制作而粗制濫造、匆忙草率完成,而是要以精品的標準嚴格把關,追求品質至上。
題材精準化: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引領下,針對最新的課綱和核心素養要求,從學生的需求、實際認識水平出發精心選擇。
素材多樣化:可以由教師原創設計,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網絡等渠道搜集和整理。
呈現方式靈活化:除了教師講解為主的微課外,還可以有演示性微課、自動放映式微課等。
制作方式多模式化:可以使用手機錄課、PowerPoint 錄課、錄屏軟件、視頻編輯軟件等。
成品精細化:有舒適的音樂、布局合理的畫面、精煉的文字、精美的圖片,還要特別注意微課視頻與解說詞保持同步。
內容完整化:從單薄的短小視頻到完整的信息體系,包含了與知識點相關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單、背景知識、學習內容、練習及講解、網絡資源鏈接、書籍、影視作品等輔助性教學資源,特別是學習目標還需要與時俱進,結合最新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和核心素養要求制訂。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
1.選材時應以學生學習的需要為出發點,不能按照教師個人的優勢或好惡來決定題材的取舍。
2.選取素材時應當以嚴肅認真的態度,甄別各種歷史題材的語言節目、名人講座、以及優秀的影視作品中的史實是否真實、論證是否嚴謹、結論是否正確。
3.要宏觀把握歷史脈絡。為了克服碎片化和泛在化學習的先天不足,選擇能體現歷史階段特點、勾連起歷史主要框架的重大事件,以利于知識系統性的搭建,使學生原有的歷史知識不斷生長、聯結,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4.要針對最新的考試大綱和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制訂學習目標。
第三步,向規?;w系化方向發展,避免淪為簡單的視頻課件集。
微課必須從教師單兵作戰往平臺式集團作戰方向發展。要設立高質量的微課學習支持服務示范區,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創建功能齊全、性能可靠的、兼容網絡與移動技術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建立微課的資源庫,交流平臺,以此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更多的老師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學特色的微課。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
1.量的積累是必須的。足夠的微課量,才能從單一知識點的講解到眾多知識點的類型性分析,便于學生掌握規律、融會貫通。
在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方面,北京數字學校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2012年以來,北京數字學校逐步開發并上線了近2萬節在線課程資源,其中微課8000節,內容涵蓋了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所有12個年級的全部學科。[3]
2.需要有科學的規劃。齊全的資源庫不等于海量的資源庫,不能只停留在越多越好的層面上,應當全面布局、整體安排,有體系有目的地制作微課,有步驟有秩序地使用微課,克服微課的碎片性和隨意性的先天缺陷。
3.逐步發展到分層次微課。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同一知識點可錄不同微課視頻以展示層次不同的內容(包含基礎、提升、拓展等),做到各取所需,實現知識點分層次教、學生分層次學。
第四步,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最終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以中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育模式。
在學生學業負擔還相對沉重的今天,如何妥善利用學生的課堂時間和課下碎片時間學習歷史?
“互聯網+”時代,云技術、慕課授課平臺以及各種視頻制作技術的橫空出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以下案例說明,充分利用云技術,將學生微課學習、翻轉式學習和慕課授課平臺有機結合,形成線上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教育,極有可能是微課平臺未來的發展趨勢。
案例分析:
【教學主題】《一帶一路的再思考》
【授課時間】 2017年2月
【授課教師】廈門雙十中學 陳溫柔
【授課方式】利用樂課網推出的一款教育互動學習軟件[4],圍繞事先制作的微課,進行一次線上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實驗。
這種新的混合教育模式的特點有:
1.翻轉式學習:翻轉式學習的概念源自翻轉課堂,它顛覆了傳統教學“上課教-下課練”的教學流程,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和資源,實現“先在家自學上課活動、深化”的教學流程。本節課教師事先制作的微課《一帶一路再思考》,完整介紹一帶一路的詳細信息,提前交與學生自學,要求每一個學生事先準備若干問題。
2.數字化學習:授課前在網站的幫助下,教師、學生、家長都事先進行注冊、登錄,這樣,就將學生端平板電腦、教師端平板電腦、PC、學生端一體機、大屏幕一體機和手機等多種有線和無線設備的互聯互通,將微課程資源的作用最大化,這也是新興的學習方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又稱慕課。
在線授課的另一個優勢是,需要是資料、數據、論題等,都可以在網站《中國一帶一路網》(https://www.yidaiyilu.gov.cn/images/PC/logo-huan1.png)查詢到,這是政府主辦的官網,信息準確、數量龐大,師生同時登錄這個網站,利用其中海量的數據進行學習、討論,發現問題、論證問題、解決問題……
3.交互式學習:微課播出后的互動環節是:教師在線發送最新的學習資料(一帶一路路線圖、政策文件)——在線提出問題:“一帶一路”的實質是一國利益還是“共同體外交”——在線接收學生發送的回答——在線推送葛劍雄先生的演講視頻“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背景及其當代意義”和闕維民先生的演講“一帶一路的時空解讀”視頻(讓專家來回答同學們的疑惑)。
通過這樣的環節,實現家長、學生、老師之間的實時互動。教師即時掌握學生學習微課的各種數據,包括登陸時間、登陸次數、學習耗時、微課播放次數、測驗完成情況、正確率、學生討論區的發言和回復等。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數據反饋,發現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設計;同時,家長用戶則可以申請旁聽服務,查看孩子的在線學習情況,還可以查詢孩子的學習成績。
4.協作性學習:針對剛才的問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可以在線提交也可以過后再提交;課后布置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學生微課,內容為:評選本節課的優質筆記、重點難點、困惑和心得。
5.個性化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滿足于像傳統課堂一樣以解決共性疑惑為主,還利用網絡平臺的便利條件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適當加以引導。比如在一帶一路橫空出世的背景分析上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視角,教師分別給予回答。
6.共享式學習:將本課的微課課件、視頻、網頁鏈接、優質筆記都保存到云端,支持學生課后隨時隨地查看、復習,也供其他沒有在線聽課的學生使用。
對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將課堂層面的翻轉學習和課下層面的慕課學習有機結合,能夠“逐步實現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保證微課的學習既有個性化特征又有群體化特征,逐步建立起個別學習、小組討論和導學助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育業態?!盵2]
最后,微課得以持續發展的出路是,要將產學研結合起來、市場化運作歷史微課。對于教師來說,教師既可以將自己制作的優秀歷史微課搭企業機構快車推向市場,也可以通過購買、上傳教學資源轉換等方式獲取優質的歷史微課用于中學歷史教學;對于歷史學科教學來說,制作經過優化設計的歷史微課網絡視聽節目,就是一部裝在電腦、存在手機上隨時可以查閱的歷史知識電子辭典。
幾年的實踐和理論分析證明,歷史微課這種短小精悍的形式,還有非常巨大的進深空間。如果我們能扎根于我國中學歷史教學的現實土壤中,在先進的教學理念引領下,順勢而為、拾級而上,那么,受益的不僅是歷史教學、歷史教師,更是廣大的中學生,因為它改變的是學習方式、提升的是核心素養,最終將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提升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發文機關:國務院 發文字號:國發〔2015〕40號 索引號:000014349
/2015-00112 發布日期:2015年07月04日
[2]楊銀付:《“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教育變遷與政策響應》,《教育研究》,2016 第6期第P4-8頁
[3]《北京數字學校網》http://yunkt.bdschool.cn/apps/web/_static/images/digitalschool_logo.png
[4]《樂課網》http://index.le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