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與改進課堂教學質量是所有教師應關注的問題。生態課堂教學應重視的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師生與課堂環境之間的關系,文章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例敘述生態課堂的教學特征及其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教學特征;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2-07
作者簡介:羅志成(1973—),男,福建連城人,福建省連城縣朋口中心小學校長,高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一、生態課堂的教學特征
生態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有這些基本特征:生本性,以學生為根本,即真正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生命性,即一種生命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挑戰、自我升華的過程;生活性,即讓學生在真實的周邊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知識和體驗;生成性,即教師要快速地捕捉、發現課堂中每一個教學實例并加以運用;生動性,即教師要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整個課堂因為學生所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而充滿趣味;生長性,即師生和學生共同成長是生態課堂理念中教師的一種職業追求與價值觀。
二、生態課堂的教學策略
生態和諧是一種原生的、自然的狀態。“生態和諧”式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所追求的目標是要讓課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通過言語、細節和肢體的教學方式,使教師與學生在交流和對話中真正達到師生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感受與體驗、探索與創新、交流與互動,真正營造一種民主、自然、開放、有趣的語文生態課堂氛圍。
1.結合教材內容,創設生態課堂情境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有效的生態課堂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加深學生對課文所蘊含思想感情的印象,升華其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原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對室內的設備進行顏色的裝扮,調整光線的明暗程度等,創設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情境,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感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秋思》這首詩寓情于事,作者通過日常生活中一個小片斷,真實地表達了作者的思念之情。為了營造一種蕭瑟的氛圍,筆者運用黃色楓葉、信封等對教室環境進行了裝飾,伴隨著《秋思》奏樂朗讀的響起,學生仿佛置身在秋天的蕭瑟情景中。接下來筆者問學生們:“同學們,你們一定都在電視上看過在外漂泊的人吧?那么,當看到這些情景時,你們有什么感受呢?”將學生看到的情景感受與古詩中對思鄉景象的描述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這首詩中所描繪意境的理解。
2.組織多彩教學,增添課堂教學樂趣
構建生態課堂必須服務于語文教學,讓學生成為語文生態課堂教學的真正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語文教學活動形式是非常豐富的,有話劇表演、分角色朗讀等,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多彩語文教學活動。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中,在學生多次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筆者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的父親與孩子,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文章的內容,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將“父親”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在學生進行表演的時候,筆者適當地提問、指導、啟發,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語,如“大哭、呼喊、堅定”等。這樣的教學方式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也使學生變得勤于思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在這一過程中,筆者也注意運用鼓勵性的評價語言,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探索、表演的積極性。
3.運用教材語言,組織實踐教學活動
學生語言水平的提升,離不開平時對教材語言的掌握和運用。構建語文生態課堂最重要的是運用教材語言,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升。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愛如茉莉》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向學生展示了“潔白無瑕、平淡無奇、縷縷飄香、樸素自然、溫馨典雅、詩意”等詞語,這些詞語中一部分出現在文本中,一部分是筆者根據教材內容特意向學生展示的,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于形容茉莉花的特點。筆者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在你們的眼里,茉莉花應當如何來形容呢?請按照剛剛展示的詞語并聯系其他詞語自行組織答案。”這一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各抒己見,說出了自己所想到的詞匯,從而對這篇文章的語言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學生聯想、運用詞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和鍛煉。詞語的教學不能忽視語言表現這一重要環節,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將所學的語言轉換成自己的語言。
總之,生態課堂重視小學生的思維特征、知識結構、生活體驗等,為教學過程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走向了一個嶄新的平臺,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教育本質的回歸,實現了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惠芳.基于生態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問題與對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2(3):70-72.
[2]楊曉麗.營造生態課堂 放飛快樂心情[J].教育教學論壇,2012(24):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