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玉榕
【摘要】自主閱讀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是課堂開放,生動活潑,以自主學習為主線,分激趣導課——自讀質疑——精講反饋——再讀再悟四個環節,與學會學習核心素養一脈相承。
【關鍵詞】自主閱讀 核心素養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02
自主閱讀教學模式就是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課堂開放,生動活潑,師生思維始終處于積極和諧的默契狀態。以自主學習為主線,從激趣導課、自讀質疑、精講反饋到再讀再悟四個環節,與學會學習核心素養一脈相承。下面結合具體課例予以闡述。
一、激趣導課
激趣導課,是自主閱讀教學模式課堂的第一個環節。導課必須視課文特點和學情選擇適當方法,或提出一個難易適中的問題激趣,或借一幅寓意深刻的圖畫激趣,或說一段與課文相關的簡短故事激趣,或播放一段與課文相關的錄像激趣等。目的在于,以境激趣、以境激情,以境激思。如教學《豐碑》一課,筆者以“為了新中國的誕生,多少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今天,我們將把紛飛的思緒再一次拉回那艱苦的戰爭歲月,去聆聽發生在紅軍長征途中的又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為導語,把學生的思緒引進特定歷史情境中,引發共鳴;隨后,邊聽朗讀錄音帶,邊思考問題: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贊美誰?以《豐碑》為題目的意蘊是什么?這些問題,觸動學生好奇心,立刻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為新課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收到了“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的良好效果。
二、自讀質疑
自主閱讀教學注重自讀質疑。自讀質疑,從字面上理解,自讀就是學生自己讀課文,質疑就是提出不懂的問題。即通過讓學生自己多讀課文,在此基礎上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小疑小進,大疑大進。“自主閱讀教學”模式把“自讀質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正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質疑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課堂教學中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采用讓學生圍繞教學目標,自主學習,自提問題,教師圍著學生轉的教學方法,就如布魯納所說的“依靠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去開展學習的獨立鉆研,進行創造學習”。例如,筆者教學《全神貫注》一文時,布置預習作業:要求學生先把課文讀通順,讀熟,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當然了,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膚淺,大部分是對某個詞的不理解。如“摯友”是什么意思?“儀態端正”怎么理解?筆者在肯定他們認真讀書、積極思維的同時,借機引導學生從多方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如可以從題目上質疑,從內容上質疑,從課文內容的前后聯系上質疑等。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學生提出:課文為什么以“全神貫注”為題?羅丹是怎樣全神貫注工作的?茨威格的出現起什么作用?有的學生則提出:羅丹全神貫注工作,茨威格從中引發出什么感慨?段與段之間是怎樣聯系的?還有的學生提出:課文通過寫羅丹哪些動作、神態、語言來表現他“全神貫注”?我們要學習羅丹什么精神?等等。筆者從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里,不時感到陣陣驚喜,逐漸打消了對學生一百個不放心,少慢差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讀課文,學會提出不知,從詞語到聯系,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為學習打開一扇窗戶。
三、精講反饋
這里的反饋是指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類、歸納,提煉富有代表性的問題,以集中或分散教學的形式進行指導性精講。這種反饋并非為學生按題作答,而是為學生的問題解決提出指導性的意見,或是對學生的問題價值作賞識性評價。在備課時,一改過去事先準備好講課內容的做法,依據學生反饋自學情況,再取舍精講內容,講課時間不超過15分鐘。例如筆者在教《再見吧,親人》一課時,從學生自學探索反饋出來的問題看,決定精講第一自然段,以此迎刃解決學生所質疑的關鍵性問題。因為學生對課文自然段的層次模糊,前三個自然段開頭的問話誰對誰說的搞不清。而這篇課文前三個自然段的寫法相似,精講第一自然段,啟發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分析其他各段。主要講清這幾個問題:(1)作者是用志愿軍對送行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開頭問話,都是志愿軍說的。(2)作者略去了朝鮮人民對志愿軍說的話,想象朝鮮人民對志愿軍可能說什么。(3)第一段開頭寫話別,中間加快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感人的故事,最后贊揚大娘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這樣就講到了關鍵處,精彩處,講到“學生心中的疑問”。隨后,鼓勵學生用思維導圖來做筆記,抓關鍵詞,用學到的閱讀方法,通過仔細揣摩,記錄下自己的獨特體驗。總之,教學要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讓學生在自主的氛圍中,深入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四、再讀再悟
這是自主閱讀教學模式的最后環節。學習重在讀中悟,再讀再悟就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此時,教師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適時借機鼓勵學生不斷深入地進行閱讀練習。重在引導學生揣摩體驗,對閱讀目標、內容、方法以及學習情緒進行自我調節,促使學生進行新一輪的閱讀,深入理解課文,引起情感的共鳴。如《雪猴》一課,寫得生趣活潑,妙趣橫生,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靈活多樣的朗讀,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的表達方法。學生分小組進行感情朗讀,有的采用嘗試性朗讀,有的采用輪換式朗讀,有的采用解說性朗讀。通過多種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從整體挖掘與升華,讓學生深切體會:文中所描繪的人與雪猴之間的友好趣事,正是揭示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深刻意義。你看:茂密的森林是雪猴的家園,森林中的哨所是雪猴的樂園。邊防軍士是雪猴的保衛者、呵護者、親密朋友。森林、哨所、樂園、雪猴、軍人、好友,在這里人與動物,人與自然達到了和諧融洽的境界。再讀中讓學生進一步感悟,進而增強環保意識,學生不僅讀懂課文,同時在反復朗讀中不斷豐富詞匯,規范語言,從而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表達能力。
總之,核心素養下導向下的課堂是一篇不易寫好的文章,但順應時代要求,教師應在教學實踐和不斷反思中,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勤于總結,以學定教,順學而教,以閱讀、思考、表達為主線,積淀、豐富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筆者堅信,只要我們堅定: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的信念,繼續研討并推進自主閱讀的教學模式,那么語文核心素養一定會如春風化雨般悄悄潛入學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