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慈 梁瑞生
【摘要】應用型大學學生存在自身素質和綜合能力有待提高、創新創業意識不強、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不夠完善等困境。耦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應用型應用型大學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工匠精神;應用型大學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2
一、前言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智造強國”,人民從追求產品的簡單實際應用到越來越追求產品的品質及品味,“雙創”與“工匠精神”成為了社會熱門話題和關注的焦點。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表明了“工匠精神”和創新創業是緊密相連的。“工匠精神”體現了職業態度及精神理念,要求不但具備嚴謹認真的職業態度、知行合一的實踐品格和團隊協作的優良作風,更是要有推陳出新的創新品質、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為了中國夢的偉大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但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也迫切需要應用型的創新創業人才。作為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生力軍,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及技能,也要培養創新創業的能力與意識,更要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工匠精神教給學生的精神理念及價值觀,更好地幫助他們在創新創業道路上大膽創新、克服重重困難,取得成功[1-3]。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并有機耦合工匠精神,將有助于我國的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因此,耦合創新創業教育 與“工匠精神”,將極大地提升應用型大學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并為國家創新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應用型大學學生創新創業培育現狀分析
據新聞報道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比重超過30%,而在我國僅為5%,遠遠落后與全球發展。高校自2002 年開始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試點,雖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目前仍存在著一些不可回避的困境與問題。我國應用型大學學生創新創業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生缺失“工匠精神”的內涵。現在的社會教育功利性太強,學生選擇就讀的專業或者工作崗位更注重的是“錢途”和“權途”,忽視了專業素養和內涵,如敬業、愛崗、積極工作、螺絲釘的精神等。
2.學生自身創新創業的意識相對薄弱:很多學生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消極理念,而不是主動學習以求創新為自己所用。一些大學生眼高手低、缺乏恒心和毅力、社會責任感弱、做事虎頭蛇尾、遇事得過且過、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對自己的要求低,在學習和工作中依懶性較強、沒有創新,因此他們的自身素質和綜合能力亟需提高。
3.教學方法問題:一方面教學內容缺少專業性、系統性,表現形式單一,師生共同面臨著管理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空白體驗。另一方面有些教學方法還遵循傳統,沒有與時俱進,無法滿足新形勢下學生的需求。現在的大學生主要是生活在信息化時代90 后、00 后,不喜歡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很好的運用信息技術下的教學方法比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對分課堂、雨課堂等等,多采用板書加PPT 講述理論知識,沒有新鮮感,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激不起興趣。很多學生平時不學習,考試臨時包佛腳;實踐教學流于形式,人數多幾人一臺設備,基本上教師操縱,學生以看為主,;動手能力比較差,無法保證學生的技術技能素質。
三、耦合課堂教學與“工匠精神”,提升應用型大學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途徑
為解決上述問題,個人認為必須對癥下藥做以下幾點整改:
1.重塑工匠精神
(1)首先國家要把學歷文憑、技術技能職業資格納入統一的國家資格框架中;其次社會構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高“工匠”人才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
(2)重新定位職業教育,以人為本,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培育“工匠精神”
(3)融入“工匠精神”,進行平臺渠道優化。構建行、政、校、企多主體的協同育人平臺,多維度進行應用型大學學生 “工匠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多要素實崗育人的效應。教育教學全過程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做到覆蓋全學程、融入全領域。
(3)優化教育教學,變傳統課堂為以生為本,生生合作,師生互動課堂。
(4)強化教師“工匠精神”與創新創業教育能力,通過校內培訓、外派研修、入企鍛煉、職場競技等手段鍛造專業名師。通過柔性引智,營造智庫,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2. 傳承“工匠精神”,提高創新創業意識
“工匠精神”不僅造就了我國歷史上百業興旺、空前繁榮,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和“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通過開設專業課堂、第二課堂、圖書館與校園媒體等,讓大學生了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工業史,傳承并強化工匠精神的民族基因,在學習和工作中渲染創新創業的社會風氣,確立以工匠精神為本的,適應當前教育環境和世界環境的新的人才觀、質量觀和發展觀。
3. 深化“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和專業設置結合起來,提高創新創業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4. 踐行“工匠精神”,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積極組織創新創業大賽,樹立學生創業意識,激發創業精神,提升他們的創業能力。
四、結束語
應用型大學耦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 “工匠精神”培育,不僅有助于其更快適應經濟轉型發展,也是滿足企業、行業生存發展的需要,更是讓學生實現自身人生價值。培養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并具有“工匠精神”,是一個充滿艱辛和希望的歷程,需要家庭、學校、政府、企業、社會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 協同發展,共同促進學生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樂于奉獻的“工匠精神”,促進“中國制造”逐步走向“中國智造”和“中國質造”,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
[2] 張立新.培養大國工匠是時代使命[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6-04-09(3).
[3] 蘇楠. 萬鋼: 培育工匠精神 促進創新創業[J]. 中國科技產業,2016(4):12-13.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工商學院2016本科“質量工程”項目“應用型大學理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項目編號ZL20161206)。
作者簡介:劉偉慈,廣州工商學院講師(528138),主要研究方向為激光技術、光纖通信、光電子技術及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