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概述新時期文學審美特征論產生的背景和文化關系,是由相關聯的議論轉變成文學審美特征論的歷史過程,表明了文學審美特征論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理論特征,表明文學審美特征論是我國新時期文學界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的新型文學創新。我國自上世紀7-8時年代重新迎來了新時期的文學發展?!胺此肌弊兂僧敃r社會文學中的新潮流。并且文學中的“反思”聯系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學界和相關的文學工作者對長久以來的各種文學方面的思想理論進行反思,通過相應的理解和認識整理出了文學的多種形象、人格、主題、思維等眾多的思想理論。在社會生活快速發展的今天,文學審美特征論的提出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關鍵詞:新時期;審美特征論;價值意義
一、新時期文學審美特征論產生的背景
在進行分析審美特征論產生的文化背景時,需要先對審美特征論產生的社會文化進行分析。如果沒有對當時的社會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那么文學便沒有了價值,被當作任何的事物來取代。因為文學和相關的活動包括的范疇寬廣,對文學的理解、認識的手段和方式各有不同。文學是表達,文學是重現,文學是寄托,文學是情感,文學是有感情的表達方式,文學是道理,文學是經歷,文學是言語,文學是社會反應,文學是沖破內心來表現的意識形態,文學是特殊思想感情,文學是方式,文學是教育,文學是簡直觀的體現……文學能夠承載的事物太多無法說到盡頭。因此許多學者在此之前就認為,與其考慮文學是什么,不如設想文學不能變成什么。每一種文學思想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都有相應的思想理論作為支撐[1]。
1979年我國舉辦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鄧小平同志發表了“祝辭”,發表的文章激勵了文學工作者的自信心。此后,又發表了《目前的形勢與任務》這篇文章表明,文藝工作者在進行文藝創作時應該考慮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文藝的發展不能夠完全依賴與政治,但是文藝的發展不能夠脫離政治,任何文藝工作的進行都應考慮作品的影響。文學工作者受文章的影響和文藝的發展不完全依賴于政治的影響,開始不斷的嘗試新思想,創新思想。所以,當時的文學工作者都從人性的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開始進行對“審美”的方面來探索,探索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在我國文的事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文學理論界的工作者從“審美”方面進行分析,給文學開拓全新的發展道路。這個道路的建立過程是路途坎坷的,再次之前我國的我的文學發展過程經歷了各種文化的影響和刺激,文學工作者的每一個工作都不能掉以輕心,不得不小心謹慎。相比現在的年輕學者來說,總結的文學審美特性是困難且艱辛的。
二、新時期文學審美特征論產生的過程
在人們對文學的發展充滿信心的時候,文學的發展不用過多的遷就于政治因素時,怎樣來對文學進行全新的定義,當時的文學工作者把文學和美學相結合進行思考和探索。隨著近代社會的發展,康德把文學藝術和審美藝術進行了相應的結合。其把人的心理特征劃分成知、情、意山種方式。認識就是知,他是自然的體現和展示,其對象就是自然科學的發展規律;情就是內心表達的思想情感,它是對事物判斷能力的分析和認識,其對象就是相應變化的藝術;意就是欲求的心理和想法,它是一種理性的判斷,其對象是科學又合理的道德思想觀念。然而我國建國以后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康德的試想認識并不敢輕易的認識和分析,人們對康德的思想觀念都是避而遠之,害怕受到牽扯。因此新時期把文學藝術與美學關聯一起思考仍然是潮流的、寶貴的,它有現實思想的目的性,也有理論的充分認識。
目前來說,“審美反映”思想和“審美意識形態”思想,兩種不同的思想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傮w來說文學的這兩個思想理論,是一個時期的相關學者根據時代需要分析總結理論的創新和改變,它是對于我國在特殊時期對當時思想理論的認識和批判。它打破了持久以來統治文學界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判帶來傳統主義方面的“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思想觀念,然而這種思想立場依然堅強地實踐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上面。舊的思想事物最終被新的文學事物所代替?!皩徝婪从场?、“審美意識形態”這兩個思想理論,影響了我國相關文化事業的發展和改善,對我國相關的教材改革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便說明文學思想的產生能夠帶動思想的傳播和發展。這兩種思想理論的提出,其產生的意義和價值是長遠的[2]。
三、文學審美特征論的意義和價值
事實上,“審美反映”論和“審美意識形態”論最初就對文學語言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索,錢中文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對文學的思想的論文中,其說明審美主要是利用語言、形式等形式來展現而得以延續發展的。一般討論審美,很少關于方面。然而沒有相應的因素,就將所述幾個層面進行交相互的了解和滲透而形成動態的審美結構。文學的審美形態不一定要有相應的思想體系,它雖然包括人的理解,但關鍵的是情感的分析和理解,不能脫離文學語言這個方面。文學的思想理論與語言是相互結合的關系[3]。各種理論的交匯和碰撞沒有產生衰減,而是使各自的思想充分結合起來,促進了文學發展和傳播。
結論:
現如今一些人喜歡對當前文學理論危機進行夸大?!拔C”是存在的,主要是文學理論對實際社會的偏離,是理論教學實際的偏離。新的歷史時期有相對輕松的文學環境和自由討論的氛圍,也有不通的知識創造,我們應該去珍惜它、發展它。
參考文獻:
[1]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2頁。
[2]《新時期文藝論爭輯要》下,重慶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5頁,第1146頁。
[3]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的祝詞》,《鄧小平論文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頁,第9頁,第6頁。
作者簡介:劉青云(1995.10)男,民族:漢族,籍貫:陜西西安,單位:空軍預警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