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關鍵詞:家風家訓;歷史課堂;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
家風家訓的應用能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家風家訓的應用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推動;家風家訓的應用有利于推動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
2、現實意義
1)歷史課堂中融入家風家訓,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家風家訓要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2)建設家風家訓是健強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當今社會,部分學生出現厭學、心理障礙、網絡成癮等不良現象。原因縱然很多,但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學生個人沒有良好的心態,心理承受能力差,造成難以面對發在身邊的一切困難和挫折。家風家訓的實踐與應用將保證了學生個體意志品質的增強。
3)學校德育亟待加強對家風家規的學習研究,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我除了是一名歷史老師外還擔任了13年的班主任工作,發現學生對家風家訓的認識程度還不夠深刻,家長對家風家訓教育的意識還不夠強,也表明了學校德育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家風家規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正是由于家庭對于家風家規教育的輕視和學校德育對家風家規引導的缺位,使得高中生更多地關注學業成績而忽略家風家規對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因此,學校德育亟待加強對家風家規的學習研究,發揮其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積極推動作用。
4)家風家訓實踐研究符合沈北新區教育的需要。沈北新區是郊區,大部分學生都來自于農村,眾多學生家長致力于發家致富或雙雙在外打工,一年四季回不了幾次家,孩子寄宿在學校,或由爺爺奶奶照料,很難樹立起一個完整的良好“家風”。
5)家風家訓是推動良好社會風氣的需要。“家風”的意義絕非僅僅局限于規范家庭成員道德操守和個人品行,而且決定整個社會風氣的好壞,更是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發展。
綜上可見將家訓家風文化運用到校園建設、課程改革、德育管理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的方法
1、調查研究法:以83中學部分學生和及家長作為研究對象,調研的年級涵蓋三個年級。運用問卷、訪談、觀察等方法,了解學生及家長現狀。調查內容涉及學生及家長對家風家規重要性的認識,對家風家規的了解程度,對家風家規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以及對家風家規的踐履情況等四個維度問題。發現存在的共性問題,為本研究提供現實依據。
2、分析統計法:對問卷進行統計,了解研究對象,增強研究的針對性。
3、文獻分析法:搜集、整理、分析與課題有關的數據、論文、專著。從多角度地開展對資料的比較研究,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和方法論。
4、個案研究法、觀察法:對個別學生進行追蹤研究,尤其是學困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學生,研究家訓、家風教育的時效性。
5、音像法、借用現代教育手段相互學習、擴大影響、廣泛宣傳
6、體驗法:以學生為本,設計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不斷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例如班會、典型家風案例征集、演講、開展相關的選修課;社會實踐等
三、研究的主要過程
我們歷史組全體成員精誠合作
(一)制定方案,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學習相關材料,包括對古代優秀傳統家訓家風的學習,了解本課題研究領域的動態。學習全國各地家訓家風實踐情況,可以有選擇的為我所用。制定前期調查問卷,將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二)在歷史教學的實際中把“家風家訓”滲透到具體環節中。
(三)通過多種活動使得家訓家風教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互動,實現教育的合力,推動學生的轉變。例如:班會、征文、社會實踐、典型家風征集等。進行成果測評問卷調查,總結經驗,找出問題,修正研究實驗內容與方式。并進行個案追蹤分析。
(四)總結、反思。把活動融入到教學活動中。
四、研究成果
(一)實踐成果:
1、歷史課堂中融入家風家訓,更好的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加重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2、學生和家長對家風家訓的了解程度逐漸提高
根據調查問卷前期和終期結果顯示,學生對于“家風家規”的了解程度達到94%,這反映出學生和家長對家風家規的認識程度已經非常深刻,足夠重視家風家訓的作用。
3、大部分家庭已經初步建立家風家訓
最終調查問卷結果顯示97%的家庭已經有家風家訓,家長對家風家規教育的意識已經有很大的提升,家風家規教育已經作為家庭教育的重點來實施,提升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
4、由更多的關注學習轉而逐漸重視家風家規德育功能
從對“您的家風家訓是體現在哪些方面?”的調查可以看出,家風家規逐漸完整,并且重視學生的多方面心理特征健康成長,不在僅僅局限于成績。這反映出家風家規德育功開始逐步被重視,并且家庭開始制定具體的家風家規內容。學校德育開始滲透涉及家規家風的內容,學生能認識家風家規的內容。
5、學生踐履家風家規的狀況提升
從問題“你是否達到了家風家規的要求?”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1%的學生表示已經完全達到了家風家規的要求,53%的學生表示基本上能夠達到。只有6%的學生認為踐履家規家風有困難。這個數據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可見學生已經從內心認可并愿意踐履“家風”,并且希望能夠弘揚“家風”文化,為社會進步做貢獻。
6、教師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師德師風;在研究中不斷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做一個終生學習的教師。
實施家訓家風的實踐離不開教師隊伍建設,除了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科研能力外,師德、師風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靈魂。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力倡導敬業、奉獻精神,凈化教師語言、美化教師行為、完善教師形象,為落實家訓家風提供可靠的保證。課題研究中教師及時反思、及時總結。
7、圍繞“家訓文化”這一主題,營造校園文化,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作用。先成人后成才。
能從感性和理性的層面上把家訓家風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道德建設和德育管理工作結合在一起,并拓展和豐富學校的素質教育,形成獨特深厚的校園文化積淀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明風尚,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例如對學生的評價不是單看成績的多少,而是評價的多元化,例如評出尊師孝親之星、勤儉節約之星、自強自立之星等等。
(二)理論成果:
1、家風家訓課題的實施提升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吸引力。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推動,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家風家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觀縮影和基礎教育。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是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文獻。《決定》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核心文化的根本。”
2、家風、家訓的應用能推動中國傳統文化,使其“古為今用”的價值得到最好的利用。家風家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自古就重視家風家規教育,中國古代家風建設中蘊含的豐富的道德教化內容與方法,對我們當今教育子女,對于當今社會道德建設、社會規范重塑、社會環境凈化都具有較強的指導性與借鑒性。
3、本課題力求在德育實效性方面探索一條新路子。增強學校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創新性。通過學習、研究、實驗、總結,充分利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國古代家訓精髓,營造校園文化,把家訓家風與校園文化建設、道德建設和德育管理工作結合在一起,形成獨特深厚的校園文化積淀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明風尚,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能力。
4、在研究過程中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展示家風家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獲,通過各種活動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
5、在課題研究的實踐中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統一起來。
參考文獻:
[1]王保國 試論家風與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03期
[2]木易,家庭教育就是培養良好家風——訪趙忠心教授《少年兒童研究》2005年01期
[3]胡亞玲 家風研究的文獻綜述《學理論》2016年06期
作者簡介:李霞,女,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籍貫:遼寧省本溪市,單位:沈陽市第八十三中學,歷史教研組長,研究方向:創新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