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霖
摘要:羅丹是西方的藝術大師,提出藝術就是感情。藝術屬于比較特別的感情抒發形式,音樂是人們具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在整個人類的發展歷史中不可或缺,我們借助于古代的音樂,可以了解到他們的悠悠情思。通過領略音樂的魅力,可以提升我們的音樂鑒賞力。在高中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音樂鑒賞力屬于重要工作內容,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情感世界,并且在音樂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本文對相關教育方法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能力;培養;探討
音樂屬于聽覺層面的藝術,和高中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為學生帶來聽覺層面的享受,讓學生可以緩解在學業方面的壓力。音樂的作用不止于此,音樂也是一種生活必要因素,對于學生的價值觀以及藝術觀念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高中音樂教育中,教師需要關注對學生想象力以及興趣的培養,高中音樂教育的目標不是讓學生成為音樂家,也不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高超音樂技巧,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懂得鑒賞和品味音樂,讓他們提升藝術修養。
一、結合生活和音樂欣賞
高中音樂教育對象是高中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可以感知到音樂深層的情感,但是他們的感知還比較初級,教師可以進行深度引導和開發。第一,教師需要了解自己講解的音樂內容,明確音樂作品想要表現的音樂情境,例如,在講解《月光奏鳴曲》這個經典作品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個作品的創作背景,讓讓學生結合月光曲的小故事,深度感受這個曲子中包含的情感。在引導學生進行賞析之前,需要讓學生了解音樂背景,并且體會音樂家和戀人之間的純美感情,并且了解因為愛情產生的沖突和矛盾。引導學生分析這個作品的同時,讓學生感受來自于真實生活情境的體會。藝術作品都是來自于生活的,因此學生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相關的因素。這些經典作品的出現,都離不開對于生活的體會和加工,因此在實際鑒賞中也需要結合生活內容進行體會。高中生正處在青春期,他們的思想敏銳,感情也比較豐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賞析音樂作品,結合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自身情感,把自己的自身經歷融合到音樂作品中,進而更好地把握和體會音樂的內容,可以完成相關學習目標[1]。
二、正確定位師生的角色
在當前的高中音樂教育中,教師需要和學生有著同樣的平等地位,兩者并不是觀眾以及權威的關系,而是相互學習以及探討的關系。音樂屬于人類情感和思想綻放的創造性結果,在欣賞音樂作品流程中,也能體會到二次創作的過程,就像是一句名言說的:對于一千個讀者來說,有著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音樂教師需要轉變自己的教書思路,對師生角色進行重新定位,讓學生具有自己的想象空間,這樣可以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欣賞沃爾塔瓦河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了解到這屬于標題型音樂,這個標題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暗示,并且給學生賦予一定的心理預期,但是這種標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想象以及發散思維。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聆聽每個音符,體會到其中音調、節奏以及旋律的變化,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想象抒發自己的感受。在初步欣賞這段音樂之后,為學生講解柴可夫斯基創造《1812序曲》的時代背景,讓學生產生對這首交響曲的深度認識,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2]。
三、漸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生在生活中聽的最多的是流行音樂,在這些音樂的影響下,他們形成了最初的音樂感知力,但是僅僅依靠聽流行音樂,難以形成較強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鑒賞課以及流行音樂歌曲在音樂題材和內容方面有著相通的地方。如果教師可以敏銳的感知和發現這些特征,就可以引導學生在聽流行音樂的前提下,有效欣賞音樂鑒賞課中的古典音樂內容,進而學會鑒賞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例如,在鑒賞《國際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聆聽音樂中的旋律變化內容,并且讀出作曲者在作曲時眼中的景象。這個歌曲的內容可能對于學生來說有些陌生,教師可以為學生分析創作背景,讓學生首先聽流行版本的國際歌,進而循循善誘的開展啟發性教學,而后讓學生分析和鑒賞教材中的曲目,以此來漸進性培養學生的感知審美鑒賞能力。在音樂教育中,通過對流行歌曲的解讀,可以引入教材教學內容,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3]。
四、選擇符合學生能力的作品
在音樂教育中,教師需要合理把控音樂作品的難度,盡可能選擇形象鮮明以及結構短小的音樂作品,確保學生具備一定的作品積累和鑒賞能力之后,引導學生欣賞大型的作品。如果學生的鑒賞和感知能力比較差,就會難以很好地欣賞經典作品,導致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比較差。在設計音樂活動的流程中,一些學生的演唱能力以及識譜能力比較差,如果強行讓這些學生進行合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在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過程中,需要選擇符合學生鑒賞水平和能力水平的作品,這樣才能發揮培養學生能力水平的效果。例如,在鑒賞《第五交響曲》的流程中,因為學生剛剛接觸交響樂作品,所以難以正確欣賞和分析這種音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難以讓學生直觀感受相關音樂作品,不能強求學生感受貝多芬的演奏情緒和想要表達的情感。對此,教師需要為學生講解交響樂作品的特點和發展歷程,讓學生初步了解這種音樂形式,而后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內容,讓學生初步了解交響樂中各種主要樂器,促進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比經典名曲和流行歌曲,讓學生分析兩者之間的差別和情緒表達方面的差別。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可以創造音樂內容相關的情境。音樂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其它藝術形式相比,具有更強的想象空間,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接受群體,通過開展情境教學,能讓學生了解到古典音樂的美感,體會到不同音樂類型的魅力[4]。
結論:
綜上所述,在進行音樂鑒賞教育過程中,需要基于音樂作品的情感基調,結合音樂作品的具體內容,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引入漸進式的審美教學策略,全方面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水平,讓學生實現綜合音樂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紅梅,劉紅玉.淺談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4
[2]劉佳.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策略[J].黃河之聲,2016
[3]宗飛霞.淺談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
[4]黃婕.高中音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J].大眾文藝,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