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競
摘要:課堂上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積極性,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是師生之間交流最為直接的方式,也是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之一,不但能促進積極的思考,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
一、數學課堂提問的目的
課堂提問是由教學目標決定的有計劃的教學手段。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多元情景化”的教學,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數學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其目的在于:1.激發學生根據提問進行積極思考,為學生創造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條件。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具體要求,給學生提出問題,給予學生思考的方向,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的放矢。2.通過問題的反饋功能,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對于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指導和評價。很多學生往往因為知識網絡的不全和思維的局限性,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考慮問題不全面或者解決問題受阻等情況。通過對學生對問題解決情況的反饋,及時地優化學生的思考,克服問題的難點從而讓學生對問題的解決進行到底。
二、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1.善于思考,創設有趣的問題情景
問題情景創設得好,有利于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例如,高中教師在講解“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內容時,可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此時,教師可以請兩位學生“猜價格”。估計某件商品的的價格,比如MP4,教師給出的價格在1000~1500元之間,使兩位學生都通過不斷縮小價格的范圍,以“逼近”準確值,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并加深印象。
2.適時提問,留足思考時間
如教師準備不充分,在隨意時間隨意提問,這樣不但很難提高教學有效性,而且會使課堂變得松散,不能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為此,教師可耐心等待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說明、補充或修改自己的回答。例如,教師講解“等角定理”知識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定理的具體內容進行回顧,回顧結束后教師便可設置這樣的問題:“假設在空間中,該定理是否同樣成立呢?”并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如此,不但達到了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而且為空間等角定理的學習埋下伏筆。
3.明確目標,提問最近發展區
維果茨基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既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難。問題太易,則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問題太難則會使學生喪失信心,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反而使提問失去價值。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促進發展,教學在適應學生原有認知發展水平的同時,還應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獲得進一步發展;因此教師要善于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在知識的“生長點”上布設懸念,在學生可能形成數學思想、價值觀念、良好的學習方式等的原始生長點處設置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終使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化歸為“已知區”。
4.細化教學設計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負擔過重,教學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緣于數學教學設計的簡單化與隨意性。為此,我們提出,教師每節課必須抓實各個教學環節的細致準備,從新課引入、新知講授到課堂練習、總結、布置作業,各環節都要按照課題內容要求精心設計,追求教學效果。
5.激勵性提問,鼓勵探索
教師應多用鼓勵性語言扶植學生可貴的探索精神,少用否定性語言澆滅其思想的火花。因為教育的藝術主要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呼喚和鼓舞。學生的意見,不管正確與否,教師都要認真對待,少居高臨下,少評價定性,不急于“糾偏糾錯”,多給予鼓勵:“某某的這個觀點很有價值,再深入研究,會對某某研究做出貢獻的。”甚至不惜“貶己揚人”:“這一點我沒有想到,你對我啟發不小。”真誠地贊賞學生,營造和諧氣氛,營造參與氣氛,學生自然樂于傾聽、樂于參與。教學片段: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后,安排了例2:如圖,已知a//b,a⊥a,求證b⊥a。
教學:老師:怎樣證明它?證明b⊥a只要怎么樣?(這樣的問題問得很模糊)學生:在平面a內畫出兩條相交直線m、n,證明直線b與它們垂直就行。教師與學生板書了證明過程。教師:還有其他方法嗎?能否定義來證明?這樣問題指向太明確,學生被“牽”著走,沒給思維的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在學生敘述了自己的解法后,教師追問一下:“你是怎樣想到的?”“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想法嗎?”這樣更能鼓勵學生思考,學會研究問題,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6.課后對提問進行反思
為了提升自己的數學教學水平及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教師應在每一節課后進行積極的教學反思,反思的內容主要包括課堂提問有沒有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的教學內容;有沒有對學生的回答做積極評價;有沒有學生在教師提問的基礎上提出衍生問題,以及是否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正面回應;在課堂教學中有沒有從學生那里發現新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從而提高教師進行課堂提問設計的能力,使教師能夠真正掌控高中數學課堂教學。
高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在充分把握高中數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及時得到鞏固,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