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紅
【摘要】提問,作為一種進行師生良好互動的有效手段,對于幫助學生由被動地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主動探究課堂教學內容的轉變而言有著極大的幫助。而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有效地運用提問,設置科學合理的問題,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小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思考,加深其對于數學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引導小學生對某一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和創新思考,是每一位數學教師所追求的教學目標,也是高效課堂創建的關鍵因素。本文將如何在課堂中使用提問方式提升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打造高效課堂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以為廣大教師優化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提供一點啟示。
【關鍵詞】有效課堂 課堂提問 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148-02
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打造過程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能否在課堂中進行有效地提問,引領小學生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水平與技能。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有效地提問,也將有助于數學教師掌握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理解狀況,從而幫助數學教師及時轉變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這對打造一個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有著莫大的幫助和支持。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育經常會使用的,啟發學生思考、檢查教學成果的主要形式,它是小學數學課堂的生命線。如果小學數學教師能做到在課堂上有效地提問,那么日常的教學活動將會事半功倍,教師和學生都能成為其中的受益者。因此,下面筆者就將結合自身以往教學經驗,為新課程背景下有效的課堂提問進行分析和探究,以期提升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1.隨意提問,問題沒有經過精心的設計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種頗受廣大教師喜愛的教學方式,教師習慣于運用提問的方式去檢測學生對于一個數學知識點的了解和掌握情況,也習慣于在提問中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內容,引發學生的重視和思考。但是大部分數學教師經常會在課堂教學時隨意提問,問題并沒有經過精心的設計和思考,導致很多學生無法抓住這一數學問題的本質和核心,也無法從教師的提問中掌握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更有甚者會在教師的隨意提問下混淆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這不僅僅不利于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和數學應用技能的掌握,而且會對小學數學這門重點學科的發展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
2.提問面較窄,不利于全體學生的發展
在課堂提問中,部分數學教師為了節約教學時間或者保證教學效果,往往將提問的對象設置為班級中成績較為優異的學生,在問題設計時,教師往往也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這樣設計出的問題知識適合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同學解答,對于一些基礎知識掌握并不牢固或水平較差的同學而言,教師的提問并不能起到幫助理解數學知識點、解決數學問題的作用。
3.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缺乏中肯有效的評價
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并引導班內學生進行解答,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習慣地用“正確”“對”“不對”等詞語進行評價,然后繼續下面的教學或是請別的學生進行補充解答。這樣的評價雖然能夠讓學生最直接地認識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角度是否是正確的,但是簡答的、千篇一律的評價并不能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無法讓學生在教師多元評價的引導下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也無法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水平。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的具體策略
1.巧妙設置問題,提問要蘊含啟發性
提問能不能具有啟發性,是影響著學生能否進行有效思考,最終探究到問題本質的關鍵性因素。小學數學教師要在知識點的關鍵地方、學生理解的疑難之處、思維轉折的岔路口以及規律的探究處提出問題,不斷激發學生對于一個問題的多樣思考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與此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去發現數學問題、思考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的提問是否具有啟發意義至關重要。
比如,在對“元、角、分”這一知識點進行講解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在家準備一些1元、5元、10元、1角、5角、1分、5分的錢幣,并帶到學校。在課堂上,相對于直接教授“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教師們可以以“同學們,老師用手中的5元紙幣和你們換1元硬幣,能換為幾個硬幣呢?”和“小賣部有一支鋼筆售價12元5角,那同學們你們手中的錢夠買一支鋼筆么?怎么組合手中的錢幣使之不需要找零就能買一支鋼筆呢?”之類的問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實際動手之中,真正理解“元、角、分”的換算規律和運算定律。
2.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提問,提問要具有針對性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提問不能死板且籠統,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出適合于學生的具有一定針對性的問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對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設計出不同的問題,讓問題真真正正地問到點子上,真正能夠因材施教,啟發不同情況學生的思考,強化小學生對于數學這門學科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切實有效地發揮課堂提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打造高效課堂。
在對“百分數”這一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更要注重提問的針對性。相對于,直接教授學生百分數的計算公式和計算法則,若教師們先提問“求比四多二分之一的數是多少”讓學生去解答、計算,學生計算出結果后,就再把題目中的“四”和“二分之一”變成相應的百分數,再讓學生去計算、解答,學生就很容易通過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如何正確認識一個百分數、如何計算出一道百分數題目,也比較易于學生去發現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去構建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在整個體系框架中再去把握數學,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扎實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真正實現高效課堂的打造。
3.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問要蘊含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的關鍵。小學生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容易對新鮮有趣味性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將其注意力轉移到充滿趣味感的事物之中。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數學教師要以小學生這種年齡特點為切入口,綜合使用多樣教學方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揮學生的無限潛能,讓小學生被動的“要我學”轉變成積極主動的“我要學”。
在對于“兩位數加減法”這一知識點的講解中,相較于直接教授“13+25=?”這一公式化計算過程,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在家準備好學習所用的塑料棒,并帶到學校,兩兩一組進行分組。課堂上由老師提問“如果一個學生拿出13根塑料棒,另一位學生拿出了25根塑料棒,那么兩位學生一共拿出了多少根塑料幫呢?”而小學生則可以根據老師所提出的問題,與同伴自行組合手中的塑料棒,最終把兩人的所拿出的塑料棒相加,得出“38”這一標準答案。這樣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用一個情境、一個問題,就將學生帶入了探索數學知識奧秘的世界之中,刺激了學生對于一個問題的求知欲,從而引發他們對于問題的思考和探索。
總的來說,對待課堂提問,小學數學教師要真正將學生視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以學生為本,思考什么樣的提問方式才是最能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巧妙設計問題,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興趣與愛好,引導學生對于數學問題探究意識和創新解決思維,從而做到切實地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水平和質量,為學生打造高效的數學學習課堂。
參考文獻:
[1]郭成祥.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5,02:34.
[2]張巧玲.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