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職英語教學第二課堂的建設研究也在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的過程中建立出相對應的發展道路,此次就認知語境視角出發,結合當前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第二課堂的建設現狀,從其實際組成構建的模式、內容、教學放大、評價考核體系進行對應的研究和分析,在針對對應出現問題的解決措施的實際分析中,對當前的高職英語第二課堂教學建設進行對應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教育改革;高職英語;第二課堂;建設研究
【作者簡介】章妮娜(1980.07- ),女,浙江樂清人,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
引言
依據《英語教學指南》 中提到的提高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目標和任務,在對應開展的高職英語教學質量要求的準則基礎上,教師對高職英語教學的課程安排就應實際參照學生在現實生活和未來發展的實際需求的綜合測評考量中,相對的就當前的英語教學教材和教學內容的認識進行再次的認識和學習。即在對知識的考評建設中教師一定要明白對應于的教學是為幫助學生在客觀看到事物的過程中,樹立出國際意識的同時,在眼光放眼于世界角度下的人文素養的綜合提升。為是相關的學生和社會發展需求能在對應情況里得到滿足,由此英語教學的第二課堂的教學模式被廣泛提出和應用,也在有效的結合和實踐的過程中,確保的了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實際成效和質量。
一、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概述
高職英語第二課堂可以說是為提升我國實際教學質量和效果而進行的對應的課堂開展和建設,其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因為學生帶來了更為靈活、活躍、多樣的語言情境和交互平臺,也使得其建設能在最大化發揮實踐交際性的優勢過程里,使學生自身的學習熱情、積極性、主動性在對應提升時,相關的英語應用能力能在第一、二課堂的有效結合的過程中構成完整的嘎吱英語教學體系模式。
二、認知語境視角下的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實踐
認知發展理論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的,其主要就主客觀中的主體和客體在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對應作用影響的過程中,其心理實際發展情況的對應研究現狀。也從側面啟發著實際進行高職英語教學的教職人員對實際英語課堂教學工作和自身職業能力素養的認識和再學習,在創新、健全相關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通過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在情景模擬的過程中,提高對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而為使相關的教學模式能在實際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對應的體現和課堂內容的豐富,在對應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就需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在實際根據學生整體的學習進度和個體差異的全面掌握中,通過創建可操性的現實情境案例,使學生會讓您更能在這樣形式中,讓學生能在自主思考的培養中使其在對應的問題前;首先,就要了解到高職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英語第二課堂的模式開展主要是依據多維度、多方向的分層模式的有效解析和對向設計中活動模擬。其主要是將學生自身聽、說、讀、寫、譯的技能掌握,通過多維度、多方向的培養,在有效參照學生個體學習差異性的有效認識中進行分層次的叫阿內容拓展。因此,在實際的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中,就要以學生個體實際掌握語言程度、發展需要等多樣化的動態個性化的需求中,進行對向形的課堂教學環境、空間、模式、氛圍進行有效的結合。
其次,在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教學建設中,其教學內容應建立在內容創新性和多樣性的原則上,以英語語言基礎理論、技巧、人文因素、應用等能力進行對應的培養和教學,在以學術性和趣味性進行的活動中,如:英語美文晨讀、多媒體網絡自主學習平臺、英語電臺廣播、英語電影賞析、講故事、幻燈片展示、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模擬英語招聘會、英語話劇比賽、英美文學作品賞析等。也能使第二課堂能起到實質性的影響和作用。
最后,衡量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指標也應該從相關的組織活動里,學生對其活動內容、方法、水平、模式和效果這五個評價指標進行對應的審核和考評。其一方面是對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系統性評價的基礎和指導準則,另一方面也是讓教師進行客觀判斷其后期實際應用模式的對應科學的依據和參考數據數值。
三、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1.豐富組織活動的形式。在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過程中,要將創新性、趣味性、實用性放在對應活動設計中,使學生能在多樣的形式結構中,積極參與、關注相關的活動進展。
2.教師的教學觀念應轉變。我國高校的教職人員長期將課堂教學的主體定義在自身的教學中,忽略了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因個體學習的差異導致的知識吸收和應用的差異。因此,教師在新課堂的改革措施中,應當轉變在第一課堂中的主體角色定義和教學理念,激發學生這一實際的主體者的認識,同時發揮青年教師的活力和創造力的過程中,構建一支職稱、年齡、和文化背景等結構合理的第二課堂教學團隊。
3.加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職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課,受到院校的高度重視。在如何擴大學生參與度的探討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相對應用現代化設備于學生在對應的平臺上進行實時的交流互動。如:網絡平臺、微信平臺、QQ群、校園廣播等,讓學生在認識、了解到第二課堂的性質的同時,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4.健全、完善評價體系。當前的評價標準主要針對的是第一課堂,而第二課堂并沒有實質性的評價體系。因此,在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中,也要對其進行實時的教學階段過程的對應評價體系的建立,在其納入整體的英語教學課程的評價系統,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考評。
四、結束語
通過認知語境視角下的高職英語第二課堂建設的相關認識和研究,我們了解到其是作為給學生提供自主思考、情境融合和交流互動的靈活性平臺的過程中,將學習主題認知發展當做學生個體的客觀需要。教師在認知語境的理論基礎的指引過程中,將學生作為實際的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也是在對應新課程的改革中的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個體實際學習需求的基準上,使教師的角色從以往的領導者轉換為引導者,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中理論至上的思想基礎,讓教師在對應自身職業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認識到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完善,在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中,也是加強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思考、探究、分析和討論等綜合能力激發和自主學習培養的前提保障;同時是我國整體的高職英語教學水平能在有效的第二課堂的應用和實踐中提升其實際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孫海燕.語境論視角下學習者英語搭配的認知特點[J].外國語文(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13,(6):143-146.
[2]陳玲敏.認知語境視角下英語句法歧義句的意義建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43-146.
[3]薛雪.論認知語境視角下英語思維方式對EFL學習者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2):301-302.
[4]劉旭波.認知語境視角下的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4):96-97.
[5]陳玲敏.認知語境視角下英語句法歧義句的意義建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4):89-93.
[6]王逸群.認知語境視角下的高中英語一詞多義教學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