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娥
摘 要:“名著導讀”是人教版《初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學生閱讀名著的狀況以及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名著的現狀都令人堪憂。本文以新課標為準繩,以學生“讀情”為研究起點,反思初中名著導讀教學中的困惑,積極尋求實踐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兼備的導讀策略,努力探究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閱讀活動為主載體的名著導讀策略。
關鍵詞:名著導讀 調查分析 導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2
一、調查緣起
當前,初中生閱讀名著的現狀不容樂觀。學生方面主要表現為:初中生課外閱讀量普遍較小;課外閱讀時間較少;閱讀量小,閱讀程度較淺。家長教師方面:名著閱讀“功利化”,家長不重視,甚至有教師不提倡;名著導讀教學板塊被“過場化”“邊緣化”。
然而,《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名著閱讀的“量”與“質”都提出了具體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閱讀教學提出建議:“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二、調查分析
筆者就某一初中學生名著閱讀情況做了一份問卷調查,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現狀一:閱讀保障有
調查中顯示72%的學生表明家庭支持他們閱讀名著,支持度較高,其中不支持主要原因是家長怕影響學生學習,其次怕孩子看不健康的書籍。另外,七八年級學生課業負擔相對九年級而言較輕,他們有比較多的閱讀時間。
現狀二:閱讀意識淡
在“你經常閱讀課外名著嗎”這項調查中,分別有58%和16%的學生只是“偶爾”甚至“從不”閱讀名著。可見,學生自主閱讀名著的意識較弱。在“你喜歡閱讀文學名著嗎”一項調查中53%的學生選擇不喜歡閱讀,并指出主要原因是內容不吸引人;其次閱讀需要時間,和課業時間起沖突。
現狀三:閱讀習慣缺
大多數學生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只動筆不動手,只有少數學生會做些批注、摘抄,寫讀后感之類的。可見,學生尚未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也并未掌握一定的閱讀名著方法。調查中呈現出另一種現象,學生也不愿意自己閱讀“讀而無法”,絕大多數學生內心渴望得到教師的閱讀指導,少數“不渴望”學生主要是認為文學名著在考試中所占分值不多;其次是怕麻煩。
現狀四:閱讀品質低
從九年級的的調查問卷來看,他們對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推薦的名著閱讀率普遍偏低,他們中大部分人喜歡閱讀故事情節性較強,篇幅短小的作品,許多經典之作,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四大名著”,相對《城南舊事》《格列佛游記》等,閱讀率都相對較低,學生的閱讀品質存在一定程度的膚淺性。
三、導讀策略
學生閱讀名著方法極其單一,甚至有學生讀名著也就“三分鐘熱度”。因此在學生閱讀活動的安排上注重激發興趣、指導方法、規范行為,并有意識地把學生的閱讀過程分為“由淺入深”的三個階段。
1.“三引”傾心,開啟閱讀之門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如是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學生名著閱讀亦是如此,教師若能讓學生對名著一見傾心,名著閱讀的效果便能成功一半。
因此,在學生閱讀名著之始,教師通過開設名著閱讀指導課、觀看相應影視作品、介紹名家鑒賞文章和介紹成語俗語等方法,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指導學生養成閱讀名著的習慣,掌握名著閱讀方法。
1.1引趣
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寫道:“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以下是導讀課札記:
還記得在要求學生閱讀《西游記》這本名著的時候,一些學生表示很不屑, “如何讓學生愿意去讀這樣一本電視劇化的名著”成了我的一件心事,我專門開設一節課讓學生閱讀《西游記》原著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讓學生討論交流原著與電視劇中“三打白骨精”的異同。學生們各個興趣高漲,一番探討交流之后,發現電視劇與原著是不能隨意畫上等號。最后,在重新布置《西游記》閱讀摘抄卡的任務:尋找《西游記》原著與電視劇的不同之處。摘抄本上的成果顯示這次的名著閱讀可真是“讀”勁十足。
1.2引法
雖說閱讀無定法,但對于正處于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掌握有效學習方法黃金時段的初中生來說,掌握一定的名著閱讀方法無疑是極其有益的。名著閱讀主要有下列方法:①先讀前言、目錄、后記。②精讀與略讀相結合③作好讀書筆記。④借助網絡查閱資料。⑤遇到疑難及時向老師、家長請教,與同學交流。
以《繁星》《春水》為例,批注式閱讀方指導課設計:
1.21介紹批注閱讀類型
㈠ 大意理解 ㈡ 美句賞析 ㈢ 內涵把握 ㈣ 個性批注:學生可以隨意“漫話”和“漫畫”,表達內心。
1.22運用方法,批注詩句
選取《繁星春水》中“小孩子!你可以進我的園,你不要摘我的花——看玫瑰的刺兒,刺傷了你的手”詩句進行批注。
1.23交流學生的精彩批注
學生們在積極地感受純美文字的過程中,體會這字里行間的哲理,我想這言簡義豐的小詩所要告訴我們的真諦就在這一點一滴慢慢地品味中慢慢習得。
1.3引行
在學生名著閱讀之初,教師指導學生制定讀書計劃,使學生自主閱讀落到實處,為最終實現閱讀成效打下基礎。比如:制定三年大計劃和學期小計劃。
2.“三表”定心,初嘗閱讀本味
學生是名著閱讀的主體,因此教師一定要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筆者設計了《名著閱讀卡》和以閱讀小組為單位的《閱讀交流情況表》及《閱讀小組名著閱讀評價表》,以此監督與激勵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認認真真地定下心來閱讀名著。
2.1自讀表
該表中每個組成部分的填寫都需要學生在真實且認真閱讀的基礎之上方能完成。并且表格內容的設計上也有意識地訓練學生主要內容概括、語句賞析和內涵感悟的能力。
2.2交流表
讓學生之間加強閱讀交流,把每班學生分成若干個閱讀小組,閱讀小組會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盡量做到各組水平上的均衡。每兩周會安排一次小組的組內閱讀交流,每次交流時間的長短根據實際交流需要而定。
2.3評價表
在以上兩個表格的作用之下,結合名著閱讀卡的完成情況、課堂閱讀交流情況以及閱讀研究性學習情況,按照實際分數在每學期評選出3個名著閱讀優秀小組,進行表彰和獎勵。
3.“二為”入心,汲取名著精髓
學生一次自讀過程的完成,并不等于名著閱讀活動的完全終結。“好書不厭百回讀”,只有反復品嘗、咀嚼、玩味名著,才能汲取其更多的精神營養。較之自主閱讀而言,“二次閱讀”應是更高層次的閱讀。為此我們主要安排“名著閱讀賞讀課”和“學生研究性閱讀”兩種活動方式。
3.1賞讀
名著賞讀課作為一種引導學生對名著進行反復品嘗、咀嚼、玩味的名著導讀重頭課型,為的是讓學生從經典閱讀中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因此為學生而設的名著賞讀課的“課眼”的選擇理應以學生的“讀情”為依據。所謂讀情,指的是學生基于自身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在閱讀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閱讀情況,包括學生的閱讀好惡、閱讀困惑和閱讀障礙等等。比如:《朝花夕拾》的賞讀課案例:
八年級上冊教材推薦學生閱讀《朝花夕拾》,不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反映:《朝花夕拾》太難懂了,我們都不怎么喜歡讀。聽了這話我陷入了深思,其實魯迅的文章別說學生覺得難讀,我自己常常也是對其退避三舍。然而,我清醒地知道魯迅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是舉足輕重的,我有責任讓學生認識魯迅及其作品的價值。于是我自己再次潛心閱讀了《朝花夕拾》,并查找了大量的關于魯迅的資料,經過近半個多月的準備,我設計了一個旨在引導學生認識魯迅及《朝花夕拾》價值的賞讀課。
課后,有些學生在當周的隨筆上就寫了關于這次上課的認識,有些同學在隨筆中感嘆魯迅先生在日本的受尊崇程度,有些同學則反省了自己曾經對魯迅文章的畏懼心理,還有些同學則說通過這一堂課覺得《朝花夕拾》變得既可愛又可敬了!
3.2研究
“研究性閱讀”與正處在求知欲很強年齡段的初中生喜歡探究問題,喜歡“當家作主”的思維特點十分吻合。名著導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點撥學生去對材料進行研究,鼓勵學生主動“嘗試質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發揮學生獲求知識的主動性。名著的研究性閱讀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整體性研究:主要指對一本名著整體情節內容、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的研究性閱讀。例如針對《駱駝祥子》一書,組織學生在自主閱讀完整本書的基礎上開展辯論:關于祥子命運悲劇的原因:社會原因還是性格?
片段性研究:指的是對一本名著的某個情節片段或某一人物或某一類描寫開展的研究性閱讀。例如閱讀《西游記》一書,為學生提供這樣一個論題:
“真假美猴王”中死的到底是誰?大多數人都認為真假美猴王里死的是美猴王,活下來的是悟空,但有人卻認為死的根本就是悟空,活下來的是六耳獼猴!同學們,你認為呢?
研究性閱讀通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閱讀方式 ,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閱讀態度和良好的閱讀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名著導讀是一項極具意義的教學活動,名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巨大的藝術魅力會讓學生受益終身。真心希望我們語文教師不要再冷落“名著導讀”教學,充分發揮我們教師“導”的能量,在摸索中前行,讓學生真正走進并熱愛名著閱讀。
參考文獻
[1]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修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5.
[2]金菊. 《進學致和 ?行方思遠——淺談數字化環境下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的策略指導與實踐》[J].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6(06):6.
[3]卞生和《鄉鎮初中生文學名著閱讀現狀及其對策研究與實施》南京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