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高中教育領域中,英語學科也屬于高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想對學生的英語興趣進行提升,就要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加強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確保對學生的英語素養進行有效提升,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英語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更應該適當加強對英美文學的有效滲透。
【關鍵詞】英美文學;高中英語教學;滲透
【作者簡介】周首雁,貴州省興仁縣民族中學。
在對學生進行高中英語教學的環節中,適當融合外國文化因素,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其文化素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通過筆者對當前高中教育的有效分析,確定當前大多數高中生對于英美文學的掌握還十分有限。同時由于學生的閱讀量有限,所以在進行英美文學的學習環節中也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高中英語教學中對英美文學的滲透。
一、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現狀
1.教學形式相對單一。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比較嚴重,所以當前大部分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也更為單一,甚至在教學中仍然采用題海戰術,認為主要多做題就可以,沒有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行激發和調動,過分注重對文章中語法和知識的講解。比如在進行garden of poems進行教學的環節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找出文章不熟悉的單詞,進行特殊標記,之后再讓學生對文章進行通讀,通過這種方式對課本后提出的問題進行更有效的分析,最后教師在文章中再挑選出好的句子,讓學生對句子的結構和語法等問題進行分析,這樣一節課程就算結束了。但是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效果怎樣教師并不關注,這也使得長時間下去,學生對于英語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必然會受到影響,學習效率也將大大降低。
2.過分重視教材,沒有對學生的需求進行關注。當前很多高中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對于教材的關注程度過于突出,重視對學生教材的知識傳授,但是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知識,不僅要求學生在學習的環節中要掌握豐富的基礎知識,同時還應該具備較強的語言邏輯性思維。當前高中英語課本中雖然選擇了一些英美文學,但是整體上對文章的字詞、結構等內容的關注程度仍然比較高。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環節中也會更關注對文章內容的教學,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生對英語學科的實際需求,這也造成了對學生英語成績的一定影響。
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對英美文學進行引進的意義
在當前繁重的教學任務前,學生很少能抽出時間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或是賞析,所以高中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更應該加強對這一環節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比如在對poems進行教學的環節中,如果之前教師沒有向學生傳授和普及過英美詩歌或是戲劇發展史,那么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也將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在對這一單元知識進行學習的環節中,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和掌握也將受到很大的影響。借助閱讀或是對英美文學知識的有效學習,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此種教學手段不僅能對學生的詞匯量進行提升,同時也將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起到良好的規范性幫助,對于學生英語知識的應用也將起到重要的幫助。
三、對高中英語教學中英美文學的滲透對策
英美文學可以幫助學生對詞匯量進行迅速提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怎樣對對英美文學進行滲透,就需要教師根據當前的教學問題采用更恰當的教學方案。
1.鼓勵學生過觀看英文電影或是書籍。教師在教學的環節中可以將死板的書本知識轉化為生動的電影,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積極的調動作用,同時也可以對學生的聽力起到良好的鍛煉和提升作用。很多英語電影都是具備積極的教育意義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環節中也可以多采用一些和原著接近的、具備教育意義的電影作品,但是電影的難度要確保符合高中生的英語能力,通過學生對電影中人物發音方式和句式的表達,學生對英美文學就將具備初步的掌握,有助于學生聽力能力和口語能力的全面提升。
2.在課堂教學借助學生熟悉的英美文學原著,幫助學生進行更有效的口語表達。英語教師在教學環節中除了可以讓學生對英文電影進行觀看,還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條件,幫助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活學活用,比如在教學環節中開相關的小組活動,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印象最深或是最有意義的一段英文句子,并在班級中對這段句子進行大聲朗讀,讓全班學生更深刻的理解這一句子含義,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參與或帶動的興趣,同時也將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這對于后期開展其他的英美文學活動也將奠定更穩定的基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高中英語教學環節中對英美文學進行應用不僅可以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進行提升,同時對于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也將有著更大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馬萍.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大觀,2016,32(1): 177-177.
[2]張小龍.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6, 75(56):108-108.
[3]劉晶.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文學教育(中),2016, 28(4):120-121.
[4]宋瑩彥.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學園,2014,64 (12):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