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國
摘要:自信心是孩子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也是衡量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從態度,情感,方式,行為以及目標要求和評價上創造條件,捕捉機會,給予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教育;培養;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 是一種積極地、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特征和心理狀態。自信心是強大的心里能量,能促使個體不斷超越自己,戰勝困難,而且易形成良性循環。缺失自信,個體將變得畏首畏尾,產生交流障礙,學習障礙等,甚至形成郁抑、自閉等心理疾病。在小學階段,自信心的培養是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蹲下身子,用欣賞的眼光贊美學生
蹲下身子,就是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用孩子的心理去理解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孩子行為表現。老師在孩子眼里不再是道貌岸然高不可攀的。敞開自己,接受孩子,與孩子進行生命的交流,心靈的溝通;以愛心傳達的愉悅和欣賞,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賞識學生,讓學生揚長避短。賞識亮點而不忽略缺點。不要把賞識僅僅理解為表揚和鼓勵,賞識也可以批評,但要講究批評的藝術。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制止、批評的也應當及時制止、批評。每一個學生都有其優點、缺點,賞識學生的優點,讓學生越來越好;指出學生的缺點,讓學生揚長避短,也讓學生越來越好。賞識,不僅是教師的語言,還有教師眼神、表情、動作都能賦予學生自信。有些時候,教師的一句鼓勵的話語就能催開心靈之花;教師的一個輕輕的動作就能孕育成功之果;教師一個寬容的微笑,能引起學生心靈的自責與共鳴。如果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去審視他們,就會從他們的缺陷中發現許所多閃光點:甲同學學習不好,但卻憨厚勤快;乙同學反應遲鈍,但卻刻苦認真;丙同學懶惰了些,但卻聰明伶俐。當孩子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基礎上有了進步時,要及時予以肯定和強化, 使孩子感到“我行”——這種感覺十分重要,這就是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再接受這類挑戰。欣賞孩子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欣賞別人和欣賞自己,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優點,并能聯系實例進行贊美,“我真行,”“我真棒,”“你真行,”“你真棒,”自我暗示和肯定以及他人的欣賞和贊美,是自信心建立的捷徑。
二、面向未來,用悅納的眼光包容學生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孩子?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孩子更需要別人的寬容,尤其是老師的寬容。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何況孩子,孩子犯錯誤是很正常的。在師德的字典里,沒有絕對的“后進生”,更沒有“容不下”的孩子。寬容孩子的行為,寬容孩子的學習,寬容孩子的習慣,面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老師不是憤懣、指責和批評,而是更多的愛心和耐心,讓孩子明白錯誤和不足,明確前進和努力的方向。其實,教師在寬容學生的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如何寬容別人。只有寬容的教育氛圍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個性發展,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與人交往,孩子會發現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錯誤,老師要指導孩子學會悅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 讓他們學會與人正常交往, 友好相處。通過交往,孩子體會到寬容的意義,體會到寬容帶來的快樂。同時,要學會悅納接受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接受自己的不足,不因優點而驕傲自滿,不因缺點而自怨自艾。以一種樂觀的心態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三、分類要求,用希翼的眼光
由于孩子的家庭情況不同,個性不同,智力不同,行為學習習慣不同,在交往上、行為上、學習上就有不同層級的表現。在教育教學中如果對這些孩子都是高標準嚴要求的話,就會挫傷中等和后進學生的自信心。如果統一要求低的話,又會使優秀的學生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失去前進的動力。以整齊劃一的標準, 對每個孩子作非此即彼的評判, 不可避免地會給部分學生帶來挫敗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點,即使在同一孩子身上, 不同的活動領域或不同的學習科目也存在不同的具體情況。只要孩子付出努力, 只要孩子對照自己的起點有所進步,他就應得到肯定和鼓勵。特別是對于一個潛能生,除了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外,還要幫助他們正確設置目標。只有目標設置正確,才有目標實現的可能,也才有努力的方向、前進的動力。假如給潛能生設置的目標偏高,潛能生以自身當前條件根本無法實現, 那么這種目標激勵對他來說成功可以能性極小,更有甚者會讓他認為自己無用, 破罐子破摔,產生消極情緒。教師應從較低要求開始,讓學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品嘗”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加大力度,讓學生“拾級而上”,最終達到成功的“巔峰”,從而順利完成預期設定的最終目標。一些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經常采用“目標分解”的思想和方法,用激勵性語言評價,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轉化一位經常不做作業且學習成績不佳的“潛能生”時,老師先只要求他肯做作業,然后再要求他逐步提高作業正確率,對他的作業,老師一反“常規”,用“稍有進步”、“有進步”、“大有進步”、“還需努力”和“加油”等文字來評定其成績,直至等他學習“追”上其他同學,才和其他學生“一視同仁”。針對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方面實行相應的等級目標制度和等級評價制度,穩固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四、多種形式,提供建構自信的平臺
課堂教學是學生發展的主陣地,在不同學科中要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形式多渠道地搭建平臺,讓學生有表現的機會,如朗讀、問答、表演、吟唱、示范、繪畫、書寫計算等,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及時恰當進行肯定和表揚,使學生產生成功的愉悅感。要讓孩子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提供各種可能的機會使孩子體會成功。積極組織參加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初步鍛煉培養基本能力,如生存的能力、處理矛盾的能力、自我平衡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尊重別人、尊重勞動、熱愛生活,更加深刻地認識自我。同時,利用社會實踐改變孩子的消極心態,孩子在實踐中遭遇了挫折,就要引導他們看到情況轉好的一面,“吃一塹長一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不要自負也不要自棄,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始終以積極地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