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
【摘要】筆者從高職口譯課程的定位、學生學情和教學現狀出發,結合自身改革和實踐經驗,創新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旨在改變高職口譯教學中的五大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與產出能力,改進傳統課堂中教師重輸入輕輸出的傳統教學模式,促進英語口譯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關鍵詞】高職口譯;立體化;交互式;教學創新
一、課程改革背景
(一)課程定位
高職口譯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了解口譯的基本概念,熟悉接收、解碼、記錄、編碼以及表達的口譯流程,熟練掌握商務英語的常用表達,建立跨文化交際和商務禮儀意識。學生在學習完該課程后,應該能夠獨立承擔基礎性的商務口譯工作。
(二)學情分析
口譯是對兩種語言進行綜合運用和靈活轉化的一門學科,它對于學生的聽、說、讀、寫基本功要求很高,而且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抗壓能力、臨場應變能力以及即席反應能力。而高職學生雙語語言基礎比較薄弱,外語水平良莠不齊,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且普遍存在口譯學習的畏難情緒,這都為口譯課程在高職院校中的教學增加了難度。
(三)教學現狀
總的來看,目前高職口譯教學主要存在以下五大問題。教學內容普遍缺乏針對性;教材重理論、輕實踐,缺乏時代性和交互性;教學手段和方法陳舊,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考核評價方式單一,忽視過程性評估;實踐實訓的平臺缺失。
二、課程改革實踐
(一)出版新型立體教材
筆者主編的《商務現場口譯》于2016年出版。該教材以商務口譯的實例為主要內容,既有口譯技巧的講解與練習,又有商務口譯實踐和語言文化知識的補充,融實用性、商務性和知識性于一體,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將傳統的知識和技能形態向職場化、崗位化轉型,體現了商務口譯教學的規律。教材的另一大亮點是徹底打破了傳統紙質教材的局限,以嵌入二維碼的紙質教材為載體,配套手機端應用、PC端平臺,將教材、課堂、教學資源三者融合,是“互聯網+”教育下的互動教材新模式。
(二)創新課程教學模式
圍繞商務口譯的典型工作任務,筆者開發了十個項目,并按照5P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實踐,分別為“譯前準備”(Preparation)、“技巧陳述”(Presentation)、“技巧練習”(Practice)、“項目實操”(Performing)和“譯后評估”(Packaging)。
“譯前準備”既包括譯前長期準備,也包括譯前短期準備。譯前準備在口譯教學中尤為重要,這是由口譯工作的特殊性質決定的。口譯是具有不可預測性的即席雙語傳譯活動。口譯交流的信息內容包羅萬象,要求譯員具備廣博的知識面。因此,口譯學習者必須長期不斷地學習積累,而在口譯任務開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減輕口譯時的巨大壓力。課程的譯前準備主體既包括學生的準備,也包括教師的準備。
“技能陳述”在課內進行,是課堂教學的第一項內容。由于口譯技巧包涵許多抽象的口譯理論和方法論內容,課程采用了翻轉課堂的形式,要求學生在課前就做好充分自學準備,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陳述概念、分組討論問題并對有關知識點進行答疑解惑。在檢查時可以使用“藍墨云”中的隨機抽查或自主搶答功能,也可由教師指定學生進行回答,變化抽查方式既能防止學生懈怠,又能帶來課堂新鮮感和口譯亟需的適度緊張感。
“技巧練習”旨在鞏固學生所學的翻譯技巧,將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地轉化為學生的翻譯技能。口譯技巧練習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視譯練習、影子跟讀、交替傳譯等,總之練習的形式應靈活多樣。
“項目實操”環節旨在將各語言點和知識點融入到特定的口譯情境中,學生完成仿真的商務口譯任務。包括課堂任務以及課后任務兩個部分,教學形式亦應豐富多彩。任務設計時,教師應考慮難易度及全體學生的參與度。一組學生執行模擬任務時,其余學生應作為觀眾或翻譯評委的角色,配合提問并進行評價,鼓勵同學提出不同的翻譯意見。
“譯后評估”既包括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隨堂點評和學生互評,又包括課后教師在app平臺上與學生交流討論時作出的點評意見,也包括課程結束時做出的形成性評價。譯后評估可以采用口頭的形式或書面反饋的形式。
(三)構建立體化的學業評價體系
課程構建的過程與成果并重的立體化學業評價系統既將學生的譯前準備、平臺討論、隨堂練習等學習過程性內容,又將學生項目化模擬口譯作為成果性內容納入考核體系。還增加了口譯證書和口譯大賽的成績等補充性成果,規定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參加全國口譯大賽獲得名次,或考取《上外基礎口譯證書》,即可免去終結性口譯測試,該項成績記滿分。
(四)完善實訓平臺
拓展建設義烏國際商貿城商務采購翻譯實踐基地,形成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教學閉環。在課程的實訓周,以班級為單位分批帶學生前往義烏國際商貿城進行市場采購翻譯實訓。作為課程成果的一部分,所有學生以3-4人一組拍攝會展與采購模擬口譯的視頻,提升學生實際運用口譯技巧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素養。
總之,利用立體化交互式的教學創新并結合5P教學模式對課程進行的改革和實踐具有積極的作用,在語言主觀性視角下,培養了大學生的跨文化語用能力。在泛在學習的理念指導下,學生真正學會了怎么樣去自主學習,以及怎么樣充分地發揮好自己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