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威
[摘要]情商是一個人能夠成功和發展的重要商數。高職院校情商教育的培養是影響學生成功成才的關鍵,也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分析大學生在情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高職院校在學生情商培養上的不足,尋找對策,對提升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綜合性技術技能型人才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學生;情商教育;開發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5???????????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158-02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即情緒商數,亦稱情緒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感、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被譽為“情商之父”的美國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曼爾曾表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是人在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的生存發展能力之一。”
在當今的應試教育壓力下,家長總是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但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原因在于忽略了情商的訓練,導致低情商的孩子越來越多,出現厭學、學習獨立性差、任性自私的人群。高校作為社會人才的培養基地,在教給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承擔著培養學生情商的重任。尤其是高職院校,面對一批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如何提高學生的情商水平,更顯任務艱巨。
一、高職學生情商教育現狀
情商是一個人能夠成功和發展的重要商數。而情商的形成和發展,雖受先天因素的影響,但后天的社會環境對人的情感影響更為明顯。也就是說,情商較智商而言有更大改變的可能,教育對情感智力有更大的可塑性。高等院校是學習、實踐、傳承和創新文化的重要場所,承擔著素質教育的重要功能。可在現階段的情商教育中,很多高校其實施過程并不樂觀,尤其是基于就業導向的各類高職院校,受學校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等局限性因素的影響,常常出現淡化教育,甚至對情商教育存在較大誤會,導致其實施力度不大,收效甚微。
據統計,我國從事技術技能工作的勞動者,約占整個勞動大軍的三分之一,在三分之一的技能勞動者中,技師和高級技師不足5%,加上高級工,三者總數也不足技能勞動者總數的25%。此外,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培養的所謂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在就業方面標準化、操作部分的優勢相繼被機器人所取代,這些來自情感認知、求學動機本身就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學生,自卑、焦慮、厭學等不良情緒明顯增加。
二、高職學生情商教育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高職學生多數是一批高考成績較差、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特殊群體。在社會偏見確實存在的情況下,這些學生在中學時就被認為是后進生,很多人很早就對未來失去信心甚至存在自暴自棄的現象。尤其“90”“00”的學生,他們自主意識明顯增強,做事常常不計后果;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及自我管理;團隊意識缺乏,缺少寬容和謙讓的胸懷;社會責任感不強;對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明顯不夠……這些現象都是情商低的表現,它已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學生的成才與發展。究其眾多原因,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情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可以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校方辦學觀念陳舊
“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使高職教育往往容易出現急功近利的現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因為側重專業技能而忽視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情商培養。比如,在課程設置中一味增加專業課的比重,視情商教育無關緊要,可有可無。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界定人才的標準在不斷提高,在這樣辦學理念下培養出的學生,容易經受不起打擊和挫折,協調溝通能力自然不佳,人際關系緊張,很難適應社會需要,必然會被時代所拋棄。所以,我們必須從轉變辦學觀念開始,關注學生智商和情商的協調發展,培養既有較高專業素養又有較強情商素質的人才,他們才會在激烈的社會角逐中脫穎而出。
(二)任務實施主體不明
不少高職院校認為情商教育是學生處、團委的本職工作,抑或是思政課教師的事情,與學校其他部門和專業教師無關。以我校為例,情商教育也好,德育也罷,是以教學任務的方式下發到公共教學部,由思政老師承擔其教學內容。這會造成情商教育工作的零散,削弱情商教育合力的形成,嚴重影響情商教育的實施效果。
(三)課堂滲透逐步缺失
情商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缺失,應該說是我國目前高職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少高職院校教師在課堂上甚少或者根本沒有穿插實施情商教育,或是認為只有人文學科才能滲透情商教育,其他學科無法實施。即便可以實施,其過程也過于隨意。所以,從總體上看,高職院校的情商教育大都處在三無狀態:無目標、無計劃、無教材。既沒有把情商教育納入專門的教育目標、教學計劃,也沒有設計或編寫專門的課程資源。以我校為例,素質教育模塊中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自開課以來一直沒有統一的授課標準,各院系雖有上交行政部門教學資料,但院系之間同一模塊的授課計劃到授課內容完全不同,所謂的資源僅僅是有,卻形同虛設,對授課效果毫無保障。加之教師團隊不穩定,直接導致情商教育無的放矢,無所適從,沒有理論指導,只是簡單搞一些諸如講座、心理咨詢之類的課外活動,隨意性強甚至走過場。
三、高職學生情商教育的開發與對策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何糾正高職學生情商教育的偏差,使其充分開發,凸顯實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力是知識形態急劇變化時代擺在所有高職院校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一)轉觀念
從畢業生就業回訪的結果來看:工作取得較大成就的往往不是當年專業成績最好的學生,而是那些學習成績不錯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的學生。究其原因,因為這類學生往往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有較強的親和力和溝通能力。高職院校要直面現實,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轉變“重技能,輕情商”的急功近利、顧此失彼的觀念和做法,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情商和智商并駕齊驅。
(二)調方向
更新教育理念,調整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提高情商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健康個性。結合區域經濟,圍繞重新修訂后包含有情商培養要求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強化通識教育,同時依托行業特點、崗位特性,設置具有專業特性、能夠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情商教育公共課程。
(三)明主體
情商教育是全校共同的責任,情商素質教育應該覆蓋所有部門、所有專業、所有課程、所有教師。教師的情商狀況、治教治學、人格品質乃至言談舉止都對學生的情商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教師既要做“經師”,更要做“人師”,要不斷加強學習實踐,不斷完善自身修養,不斷提高情商水平。同時,還要做到熱愛學生、尊重學生、親近學生、了解學生,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四)優體系
動態調整課程內容,不斷完善課程體系。打破傳統學科的狹隘視野,圍繞智能背景下人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形成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和素質教育體系,重構專業知識結構,打通專業課程邊界,實現有機融合,突出和強化情商教育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及分量,在“教學做”一體化課堂教學中巧妙設置情商教育內容或項目,構建“三有”培養模式,即有目標、有計劃、有教材,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要。
(五)重實踐
情商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校上下、課內課外全方位聯動,才能收到實際效果。如果將課堂教學作為實施情商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課外實踐活動即可視為實施情商教育的主戰場。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課外情商教育活動,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展現自我。如開展以校園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宿舍文化節、科技節及運動會等活動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培育他們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開展以社會實踐為主線的青年志愿者活動和“三下鄉”活動,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鍛煉人際溝通協調和社交能力;開展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宗旨的學術講座、心理咨詢和心理測試,化解學生心理疑問和焦慮,打造學生健康心理素質活動等。
(六)轉模式
借助線上、線下搭建的活動平臺,轉變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在情商教育中是一種理想狀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借助教師掌握的課堂藝術與技巧來巧妙設置教育內容,實現有趣有益的教學改革。力爭實現引導學生知行統一的同時,塑造學生批判性、創造性和發散性的思維能力,使情商教育收到實效。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應重在“育人”而非“制器”,人才培養更應立足學生未來的職業能力提升,致力打造既有縱向專業深度、又有橫向知識廣度的高情商“T”型人才。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學生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學生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才是最基本的。”
參考文獻:
[1]劉建飛.構建高職院校學生情商培養體系的前提[J].教育理論研究,2011(9).
[2]林旦玲.回歸與糾偏:高職院校學生綜合評價體系重構[J].研究繼續教育研究,2014(7).
[3]許慧,楊方東.高職高專情商人才培養模式之探討[J].職業時空,2008(7):5.
[4]韋克斯勒.認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J].美國心理學家,1950(3):13.
[5]姜雙丹.探析新形勢下高校的德育內容[J].科教文匯,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