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守祝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核心概念是“以師為本”。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中職教育在新時代推進內涵建設和創新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中職院校可以通過校企聯合共同成立“名師工作室”這一集教學、研究和實踐于一體的載體來引進企業文化、企業精英,以點帶面引領教師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中職教育;校企合作;名師工作室;教師專業化
[中圖分類號]? G715???????????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264-01
我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存在著教師資格準入不嚴格、培養過程重學術、繼續教育不系統等問題。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說:“只有當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這才是最好的教育。”而當今我國大部分的職業教育與發展的現狀關系卻恰恰相反。為改變職業教育與發展的現狀,國家提出“職業教育要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名師工作室”是集教學、研究和實踐于一體的載體,本文試以通過教師專業化現狀、中等職業學校在企業端為教師成立的“名師工作室”以及在學校端為企業技能工匠成立的“名師工作室”來分析校企聯合共建“名師工作室”對中職教育教師職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現狀
1.中等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質、教會人的技能,并以一技之長找到工作的教育。它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招收初中畢業生,通過系統、正規、全面地接受思想文化和專業技能教育使其成為“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所具有的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就是要求教師應成為更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普遍人所不具備的專業化素質。教師專業化素質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等素質。
2.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現狀,為更好地勝任教書育人的職責,我認為中職院校專業教師應具備以下專業化素質: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有較強的自我診斷能力,具備不斷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協調能力;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具有自主開發課程和教材等的教研能力,等等。
3.中職學校教師專業化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職業認同度不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專業化能力薄弱、專業知識陳舊、專業化研究不足等,造成了中職教師專業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教師專業化發展亟待提高。
二、在企業端為教師成立“名師工作室”的必要性
1.學校與企業真正深度合作,職業學校的名師參與到企業中去,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位專業教師的綜合水平的挑戰,它可以讓教師在企業端的“名師工作室”中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把理論知識真正運用于實踐并接受實踐結果的檢驗,這會給專業教師帶來成長的壓力和動力。
2.名師深入企業可以深切體會企業與學校在專業化方面的差異,并在企業氛圍中針對差異尋找不足,通過企業工作模式帶動教師完成企業崗位任務,緊跟企業發展的步伐,鍛煉教師的專業化能力,對教師專業化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3.先讓個別名師成為專業化發展創新的排頭兵,再帶動其他教師專業能力提升,這種形式可以為教師隊伍的全面發展起到引領和輻射作用,進而引領整個教師團隊的專業化發展,有望改變中國職業教育在教師專業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三、在學校端為企業技能工匠成立“名師工作室”的必要性
1.在校園內為技能工匠成立“名師工作室”,為校企合作開辟了新渠道,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的層次和方向,形成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2.它可以讓企業技能工匠走進中等職業學校校園,與中職專業教師互動交流,為開展技術研修、技術攻關、技術技能創新、共同開發課程、提供師資培訓和帶徒傳技等創造條件,并把技能工匠切身的實踐經驗融入實踐教學,將可以推動技能大師實踐經驗及技術技能創新成果加速傳承和推廣,在校園中可以更好地弘揚工匠精神。
3.企業的“名師”也會把企業的新理念、新工藝、新文化引入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中。在雙方長期的合作與互動下,以“名師工作室”為紐帶來帶動專業教師在技能傳授、科技研發、技術應用與推廣等方面職業能力的新突破。
總之,沒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就不會有完善的職業教育。中職教育要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共建“名師工作室”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企業工匠技能經驗傳承的有效載體,為中職教育專業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一條有效途徑。希望本文觀點能為改變我國的職業教育中教師專業化發展現狀提供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王長純.教師專業化發展:對教師的重新發現[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0).
[2]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社會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