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建康
摘 要:體育課程是中小學學生的必修課程,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運動能力、及適應能力。但目前大多數學校的體育教學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體育素養的提升,包括體育教師自身缺乏對體育課堂價值和意義的理解,甚至有些教師認為體育課程只是為了緩解學生緊張的學業而設計的放松自我的課程,在課堂內容和形式設計上缺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本文從體育課堂出發,以制度落實為基石,關注學生的培養,以期找到課程解構后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困境與出路,為實現更優質的體育教育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解構 體育課堂 中小學 制度落實 困境 出路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a)-0127-02
體育是學校教育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對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具有重要作用。體育教師是體育課堂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對課堂內容和課堂形式的設計直接影響著體育課堂成效[1]。因此,對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體育課堂上滲透德育意識,強化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體育意識,為學生長遠學習打好基礎,豐富體育課堂內容,提升體育素養,培養學生能力,保障體育課堂高效有序進行。因此,課程解構后找到體育課堂教學的困境與出路對體育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1 教師缺乏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清晰認識
按照課程改革發展要求,中小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運動能力、體育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運動欣賞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終身體育能力等。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加強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清晰認識,在課堂設計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設定培養目標,特別是對運動能力、認知能力、適應能力、體育素養的培養尤為重要,是培養學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基礎,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1.1 運動能力
中小學體育課堂對學生的運動能力進行鍛煉,是體育課程最基本的要求。中小學生正是身體發育生長的關鍵時期,體育課程開設的本質即是增強學生體質,強身健體,保障身體的健康成長。但是有的教師過分追求“快樂教學,快樂體育”的理念,從而忽略了體育教學最本質的目標,為了使學生快樂就讓學生放開來玩,或者做一些很簡單運動量很小的小游戲,使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鍛煉不夠,運動能力并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加強教師對學生運動能力培養的認識,在課堂內容設計上也要關注學生運動量的考量,讓學生體會到體育課堂樂趣的同時,真正達到運動鍛煉,強身健體的體育目的。
1.2 認知能力
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是中小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都應該注重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而體育課堂,作為一種室外實踐課程,也肩負著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的重大責任。相對而言,語文、數學、英語等這些文化課程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是抽象的,大多停留在理論水平,課程的形式限制了學生在實踐中應用和提高認知能力[3]。而體育課程就不同,較強的實踐性是體育課程的特點和優勢,在體育課堂上,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在運動場上,體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場地,觀察體育設施形狀,讓學生通過滾動、轉動和扭動等動作認識自己的身體能力;通過奔跑、跳躍感受到身體騰空和自己身體所在空間的位置;通過發出讓學生穿過、繞過、越過障礙物的指令,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體會這些相似詞語的正確含義;通過讓學生計時跑步或計時完成一定數量的運動指令而讓小學生對時間對數字有進一步的認識;通過觀察體育運動過程中同伴的動作感受到形體之美體育之美。這些鍛煉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和和知識的鞏固,同時,更是讓小學生對自己、對同伴、對生活有了更新的認識和理解,乃至對社會、對世界也有了自己初步的認知,對今后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4]。
1.3 適應能力
對學生的適應能力進行培養是新時期下教育的重要部分,良好的適應能力對學生的成長和走向社會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適應能力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和合作創新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努力。家長注重對孩子適應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多給孩子面對社會、面對外面世界的機會;學校方面,要求各學科教師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體育課堂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集體性,更有利于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因此,加強體育教師對學生適應能力培養的認識,由于體育課堂上經常出現合作、分工、挫折、勝利等各種場景,這就要求學生可以在這些場景和情緒中迅速切換調節,在課堂上逐漸培養了學生對抗挫折的能力、調節情緒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勇敢堅持的美好品質,所以體育課堂上多給學生競技、表演的機會,提高學生運動能力的同時,提高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
1.4 體育素養
體育素養顧名思義,是指對體育方面的素質和修養,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體育品德等很多方面[5]。中小學生正是培養綜合素質素養的關鍵時期,在體育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和終生學習體育的意識,無論對學生自身身體素質的提高還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良好的體育素養有利于現代體育運動和競賽的公平公正進行,從校園開始,從中小學生抓起,注重對體育素養的培養,塑造良好的體育風氣,從而保障體育運動和體育競技的公平公正。
2 有序整合體育課堂上學生能力的培養
結合體育自身特點和國際課程發展趨勢,《課程標準》以學生身心發展為基礎,將中小學的體育課程劃分為五個領域、六級水平,并以此做出相應的課程目標,小學體育教學以開發學生運動能力為主,逐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一到兩種運動進行系統學習,初中體育則以提高學生運動能力為主,逐步加大學生體育運動項目的數量,培養學生終生學習體育的習慣與意識。有序的對體育課堂上學生能力的培養進行整合,根據學生的年齡以及面對社會環境復雜程度,來設計體育課程中著重培養的能力,比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培養重點在于對語言、指令、身體的認知能力以及和同伴之間的交流、合作能力,隨著年齡增加,逐步加強學生對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得到體能鍛煉、強身健體的同時,社會生存能力和心理素質等各方面都得到鍛煉與提高[6]。
3 制度落實課程解構后中小學體育教學
3.1 落實法規及相關文件傳達
隨著國家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視,出臺了許多青少年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學校也應要求發布了相關規章制度,重視我國青少年的身體健康,保障中小學體育課堂的開展,保證中小學生擁有正常的作息時間以及娛樂鍛煉的機會,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在眾多規章制度、文件傳達的過程中,由于跨越部門多、程序繁瑣,使文件不能得到完整解讀,特別是基層對文件的實施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提升文化類課程的教學質量,剝奪學生上體育課的權利。因此,加強有關部門對學校的監管,增強基層領導的教育理念和意識,嚴格執行下達的文件指示,確保學生獲得體育教學的權利,保障中小學生體育課堂順利進行。
3.2 統一教學理念
統一學校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對體育課程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很多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不同,學校也不做統一的培訓,缺乏統一的培養目標和授課標準,使體育課堂的設計、監督、實施都無法得到保障。體育教師授課缺乏針對性,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不明確,因此學生的體育課程大都變成了休閑娛樂、隨心所欲的自由活動,喪失了體育課程設計的初衷。因此,統一教學理念,對體育教師進行統一培訓統一思想,對學校學習氛圍的團結,學生體育技能的鍛煉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7]。
3.3 注重實干保障制度實施
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注重實干,并非空談,把制度落實到課堂中去,加強對體育課程的改革進度,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學校也應加強對體育教師的支持,提高學校體育教學條件和場地器材條件,加強對體育教學的日常管理工作,重視體育教學。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者和設計者,更應嚴格執行學校體育課程的培養目標,注重學生的體育課授課質量,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不忘體育課程鍛煉學生體能的本質要求,帶領學生真正進行運動鍛煉,加強學生的運動能力,提高體育技能和對體育項目的掌握能力,寓教于樂,讓學生增強體魄,鍛煉身體的同時,放松心情,緩解學業的壓力,同時自身的運動能力、合作能力和體育素養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3.4 利用社會力量保障制度落實
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執行離不開社會的力量。政策制度的制定是體育教育的基本保障,社會力量則是保障制度執行的有力監督武器。學校班主任隨意占用學生體育課程時間的現象屢見不鮮,學校更是縱容默許,家長甚至認為體育課程沒有必要開設浪費了學習時間。因此,體育教育觀念的誤解還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和人民群眾體育意識的提高,學校方面應該加強對體育教育目的的宣傳,重視體育教育,對中小學生來說,提高文化課水平不是唯一目標,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茁壯成長才是青少年培養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小學體育教學的有序開展還需要依靠社會的力量來保障制度的落實和實施[8]。
4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各地中小學要求各科教師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和創新性,讓課堂充滿趣味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和自主學習興趣。同樣,體育課程也存在著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審視課堂內容和課程設計,結合學生各年齡段的特點,設計不同形式的授課內容,添加運動小游戲或帶領學生進行趣味體育競技活動等,培養學生運動能力,提高體育課堂效率。教育部門、學校、家長以及社會需要加強對體育教育的重視,保障制度落實,尊重體育課程,讓體育教育切實發揮其作用與價值,只有這樣,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改革才能找到出路。
參考文獻
[1] 叢晨,何勁鵬.淺談體育核心素養在中小學體育課堂上的培養——評《中小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策略與方 法》[J].中國教育學刊,2017(12):120.
[2] 張赫.體育教育專業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優化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7.
[3] 時震宇,王崇喜.課程解構后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7,33(2):77-79.
[4] 沈麗群,季瀏,王坤.我國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質性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5,30(3):211-215.
[5] 李建軍.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評價量表的設計與使用—構建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思考之二[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4(9):28-33.
[6] 常愛鐸.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師課程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7] 馮曉麗,馮瑞.中小學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策略應用的結構與差異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0,25(6):80-86.
[8] 柴嬌.我國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