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內容摘要】板書以凝練的語言,直觀的方式,不僅清晰明了的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主線和課程設計的思路,還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生物課程的核心素養。如何使板書設計更加生動有趣,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還需教師不斷鉆研教材、整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布局,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它的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 板書設計 生物課程
人工智能時代日新月異,新技術,高科技的發展使眾多的老師丟棄了板書的書寫,而板書是師生上課互動的憑據,是教師教學設計的主線,它可以使學生建立起嚴謹的思維邏輯結構,開拓智力,優化思維。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板書的作用,彰顯核心素養理念,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一、研讀教材,確立核心素養
生物課程的核心素養是對生命觀念的深刻理解、對社會責任的勇于擔當、對科學的熱忱探索以及理性思維的構建[1],是生物課程核心價值的體現,是教材內容的高度升華。所以核心素養的確立還要以教材為基礎。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1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這節課為例,本節課以滲透裝置為導例,接著介紹了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最后介紹了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那么在精讀和整合教材內容之后我們可以確立以下核心理念。
首先,可從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這一生活現象作為導入,進而引導學生按照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來啟發學生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體驗實驗探究過程,展現科學探究這一理念。其次,從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分析,讓學生觀看滲透現象的微課,得出滲透作用的概念和發生的條件,運用學生的理性思維類比推理出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也相當于滲透系統,以及通過滲透作用吸水和失水。通過思維的類比使學生的理性思維也得到了訓練。再次,在課堂的結尾拋出問題,讓學生參與不同生境中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討論,以淡水生物草履蟲和海水生物杜氏藻為例,分析二者在生存中面臨的問題以及可能的對策,使學生建立進化與適應的生命觀念。最后,將課堂的內容升華,引進社會中的熱點話題,以袁隆平所研究的低鎘水稻為例,將社會責任納入到課堂中來。進而突出主旨深化立意。所以教材中核心素養是如何體現,怎樣又可以展現在板書之上,需要教師去研讀教材,精心構思。
二、整合內容,構建板書框圖
高中生物知識點零散,教材內容欄目設置較多,所以需要教師從教材的全局去統籌把握。深刻領會欄目設置內在含義,挖掘潛在的知識關聯,將教材內容有機的整合,將知識以系統化,網格化的形式呈現在板書上,這樣既可以突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又體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的理解記憶又方便鞏固復習。而板書的設計絕不是對教材內容的照抄照搬,而是對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是融匯于生物核心素養的理論創造。
所以這樣的板書設計還需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板書框圖的設計也是學生頭腦中理性思維構建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環節,它加速學生對概念的生成和培養學生科學化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教師要根據所授課的類型精心設計板書,理清知識之間的脈絡關系,使復雜的知識簡單化,簡單的知識精巧化,提高學習的效率促使思維轉變。而且在板書設計的同時讓學生參與設計,大膽進行創新,對知識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使之更具有有效性,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并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修改和完善。
三、針對學生,精心設疑啟發
另外,板書的設計還需使學科邏輯與學生的心理順序相結合。學科邏輯是指學科自身知識體系間的內在聯系,而心理順序是指學生心理的發展特點。要立足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編排板書設計,根據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大膽的設疑啟發,激發創造,使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此外,板書的設計并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根據教學的內容做結構性的調整,遵循層次遞進的原則,還要適當的留白,引領學生去參與設計。所以在這個期間需要教師去精心的設計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化解學生存在的疑惑,擇取問題的關鍵點,完善板書的結構,使其起到思維引領的作用。
四、主副相應,二者相輔相成
板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往往分為正板書和副板書,而許多教師只重視正板書的書寫而忽視副板書的存在,即使是意識到正板書的作用,但正板書的書寫也是雜亂無章。所以板書在書寫的過程當中除了要書寫美觀之外,還要合理安排正板書和副板書的布局。正板書處于核心區域,濃縮知識要點突出問題主干,而副板書處于動態生成區域,是對正文內容的解釋說明,所以教師在設計板書內容時要考慮二者的作用,使之相輔相成發揮板書最大的效用。
總結
總之,板書設計是教學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它凝聚著教師的教法和學法,照顧著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貫穿著生物課程的核心素養,所以在日后的學習中還要不斷挖掘板書的內在潛力,使之更好的服務于課堂,激發學生學習和再創造的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周麗萍.提高中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探索[J].中學生物學,2016,32(12):52-54.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