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鄧雅嫻
摘 要:本文通過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現狀進行分析,發現高職院校適應企業需求的能力不強、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不健全、政府出臺的政策法規不完善這三個方面是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最后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企業 校企合作 現狀 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02
本文通過對校企合作現狀進行分析,了解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并從企業的角度,觀察和分析企業對學校人才培養、合作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和政府支持力度上的需求。加強高職院校辦學能力,發揮行業引領作用,提高企業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和政府激勵機制的出臺等多方面聯動形成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堅實保障。
一、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層次淺,形式單一,大部分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合作主要是“為學校解決學生實習”問題上,主要的形式就是企業成為學校的實習基地,而企業對高職院校投資辦學、共建實驗實訓室、訂單式人才培養等合作形式很少。通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現狀分析發現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高職院校適應企業需求的能力不強
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科研能力、師資結構與水平決定了高職院校參與校企合作的能力。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過程等方面與企業實際需求不符,學校大部分老師缺乏實踐經驗,不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理論和實際不符。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需求脫節,學生實踐動手操作能力不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管理,職業院校市場觀念淡薄。高職院校自身的技術服務能力與產品研發能力不強,無法解決企業面臨的現實技術問題。
2.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不健全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校企合作在短時間內會給企業增加運營成本。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企業不僅無法得到明顯的實際利益,而且一些淺層次的合作往往還會給企業帶來很多麻煩,干擾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甚至有可能使企業面臨一定的風險。企業需要安排專人培訓、指導與管理,有時還要安排學生吃住問題,開始時學生生產效率低,由于不熟練在操作中容易出錯,增加原材料費用等。大多數的企業認為影響企業參與積極性的原因在于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過程中激勵機制不健全,動力不足。
3.政府出臺的政策法規不完善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院校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與企業的深層次合作,有效的合作必須追求“雙贏”。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就提出,研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有關法規和激勵政策。2016年,中央深改組要求盡快印發有關校企合作促進的政策文件。政府出臺的政策、法規大多停留在原則性規定,尚未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大多停留在“鼓勵”“倡導”上;對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比如缺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和提高社會美譽度等相關激勵機制。
二、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激勵機制的思考
提高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國辦發〔2017〕95號) 和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簡稱《辦法》)的通知 (教職成〔2018〕1號)。兩個文件共同形成了職業教育領域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向深入的政策“組合拳”。明確了校企之間的合作活動、合作機制、合作形式、政府的相關政策和具體措施、教育監督部門的責任,國家、地方、行業企業各層面的管理運行機制和職權分工,為校企合作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和可行性辦法。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培養社會、企業需要的人才,并有效解決學生就業是與企業合作進行實踐教學的首要目的;對企業而言,引進企業所需人才和獲得經濟效益是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的主要動機;對政府而言,從區域經濟發展來看,可以出臺激勵機制,推動校企合作,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1.高職院校加強自身建設,提升服務能力
高職院校要通過深入行業、企業調研,了解人才需求信息,為專業設置提供可靠依據,形成具有“地域優勢,品牌優勢、特色優勢”的專業體系。
1.1要注重學生能力培養,構建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要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行業、企業技術更新、崗位職業需求為依據,緊扣能力本位的教學目標,優化課程設置;
1.2拓展校企合作單位,學院要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工學結合為引領,以專業教研室為依托,深入市場調研,廣泛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引企入校,實現校、企、生多贏;
1.3拓寬校企合作領域,通過校企雙方共商人才培養模式,共同審定專業課程,聯合培養與市場接軌、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同時與企業在管理人員互派、教師培訓、學生實習實訓、頂崗就業、項目開發、創新創業、科學研究等方面深化合作,拓寬合作領域,實現產教融合,使企業在參與合作中實現技術技能、科研水平的提升;
1.4創新校企合作形式,全面深化合作培養模式,根據不同專業與企業共建校企合作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實現學生在校內的工學結合,上學即上班,實習即熟崗,有效地縮短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過程,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
2.行業發揮引領作用,企業提高參與校企合作的認識
2.1發揮行業的引領作用。調動行業協會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發揮行業協會的引領作用,對促進職業教育發展至關重要。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行業協會發揮著連接政府、企業、學校之間的紐帶作用和連接人才培養、市場需求的橋梁作用。政府通過對行業協會的引導與管理,使行業協會對本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狀況進行監督與評價,把握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程度,建立行業協會參與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機制。
2.2提高企業對自身利益與職業教育關系的認識。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氛圍,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并取得成果的企業,在樹立企業品牌形象、評估綜合實力、評定信用等級上給予傾斜;構建行業、企業、政府、職業院校四方的聯動平臺,增進了解,在觀念上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促進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
3.政府出臺系列激勵措施
3.1國家通過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使政府、職業院校與企業明確其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職責、權利、義務”,對不依法履行職責的地方政府、學校和企業進行責任追究。
《意見》和《辦法》這兩個文件出臺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一是明晰了國家在促進跨區域校企合作方面的職責、地方政府的職責,以及教育、財稅、用人和分配等方面的具體政策。二是提出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購買服務、落實財稅用地、職業教育集團,以及支持產教融合型企業試點、促進教師和企業人員雙向流動、保護學生權益、建設服務體系等具體措施。三是規定了教育和相關部門的監督檢查職責和違法行為的懲處機制等內容和國家、地方、行業企業各層面的校企合作管理運行機制和職權分工。
3.2地方政府應把校企合作工作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加大政策的扶持和支持力度,確保校企合作工作健康、穩定的持續開展;明確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責、權、利,制定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獎懲措施;建立校企合作的企業資格制度。校企合作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對校企合作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重慶市永川區著力打造職教城,為激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重慶市永川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以高端數控機床為主導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發展的意見》(永川府發〔2017〕26號),明確規定:一是加強職業教育培訓,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實訓、學校教學的形式,引進德國等地的國際教育機構,促進中外校校合作,校企聯合培育;二是鼓勵企業開展培訓,企業為永川區院校學生安排實習培訓兩個月以上的,給予企業每人每月1000院的補貼;企業安排工人到永川區院校進行學習培訓兩個月以上的,給予院校每人每月1000元的補貼;企業在廠區車間內設立的“生產教學合一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按實際投資額給予企業20%補貼,最高補貼額不超過50萬元。
總之,行業的引領作用、社會的關注和認可、政府制定相關的激勵機制能有效地實現院校與企業的良好溝通,為校企雙方合作提供制度、經濟和輿論的保障,更能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在人力資源、技術進步和文化融合等方面實現核心競爭優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 [Z]
[2]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 (教職成〔2018〕1號)[Z]
[3]徐小紅.職業學校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探究[J].職業.2012-26
[4]王樹印.對企業參與高職教育激勵機制的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3-01
[5]肖稱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因分析與激勵機制探究[J].職教論語.2013-11
[6]伍丹激勵機制在校企合作中的應用[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15
[7]盛海洋.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現狀、問題及對策[J].交通職業教育.2014-10
[8]徐珺,蔣炳威,王陽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動力機制的缺失與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04
[9]范靈.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創新改革與對策研究[J].職教論壇.2014-11
[10]趙艷.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