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
摘 要:體驗式教學在品社課堂上的應用較為廣泛,通過“體驗”這一中介,道德問題能夠被學生更好地體察和感悟。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從現場體驗、追憶體驗、換位體驗等三個方面入手,闡述體驗式教學在品社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品德與社會;育人效果;現場體驗;追憶體驗;換位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4-0012-01
品社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作用,然而生硬、枯燥的說教式教學方法往往使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近年來,體驗式教學逐漸普及,其主要是通過模擬真切的道德場景有效地縮短學生、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距離,給予學生最真實的體驗,讓學生體察其中蘊含的道德問題,從而學會理解、尊重以及關愛他人。體驗式教學主要包括現場體驗、追憶體驗、換位體驗,本文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闡述體驗式教學在品社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現場體驗,現身說法,內化道德
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程的需要設計一個道德場景,給予學生最真實的實踐體驗,從而達到現身說法的教育效果。學生在活動中產生的一切情感體驗與共鳴,都會對他們的行為習慣產生一定影響,從最直接的感官角度內化學生的道德意識。例如,教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我做志愿者”一課后,志愿者的光榮形象已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為了讓學生對志愿者產生更加深刻的體驗,教師組織學生們到學校附近的福利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活動主題為“為福利院送去笑聲”。首先,教師通過視頻、圖片、書籍等媒介為學生介紹福利院,幫助學生了解老人、殘疾人、孤兒的生活情況。然后,開展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有同學給老人們講精心準備的笑話,有同學給老人們唱歌跳舞,有同學拿出心愛的玩具送給孤兒們,并且和他們一同玩耍,有同學打掃衛生……福利院充滿歡聲笑語。
通過現場體驗這種最直接的方式,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志愿服務不但給需要幫助的人送去了溫暖,而且自己也享受到了無盡的快樂,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志愿者的價值、意義及責任感,使志愿服務深入內心。
二、追憶體驗,感化心靈,育情悟理
教師的適當引導,可以引發學生對往事以及過去生活經驗的追憶,進而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喚起他們心靈深處的感動與認知。這種間接體驗的方式,在使學生育情悟理的同時,往往會激發他們最真摯的道德情感,從而銘記于心。例如,教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一課時,教師設計了一個情感問題:同學們,從小到大,父母為了照顧我們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有沒有人分享一下父母為自己做過的最難忘的一件事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們對生活往事的回憶。同學們紛紛說道:有一天晚上,我突然發起燒來,渾身滾燙,媽媽用熱毛巾一遍一遍地幫我擦后背,整晚都沒有睡;我小時候因為調皮,不小心把水瓶打翻了,燙傷了雙腳,媽媽在醫院陪了我一個多星期,心疼得眼淚都要流干了;我曾經把爸爸的手機摔碎了,因為害怕被批評便撒謊說不是自己做的,沒想到爸爸竟然沒有批評我,這讓我很愧疚……學生們都沉浸在父愛與母愛的溫情里,充滿感激、心疼或自責。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們把自己想要對父母說的話及想要表達的情感以書信形式記錄下來,然后把它親手交到父母手里。
這種追憶往事的方式,可以引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育情悟理,情理交融,感人至深。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學會感恩,學會將關愛與期望轉化為學習和生活的動力,為父母以及自己的將來而努力。
三、換位體驗,推己及人,感人至深
教師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創設適合的道德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與他人進行位置、心理或處境上的換位,可以引發一種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習慣進行思考,對自己的情感進行反思,從而使所悟之理更深刻、更有意義。例如,教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班級中的崗位”一課時,教師為了提高班級的凝聚力,規范學生的行為,開展了“班級崗位互換”活動,即讓學生擔任某一職務并且遵照職責處理相關事務,體會不同職務的不同責任?;顒舆^后,學生們收獲頗豐、感慨萬千。換位衛生委員的一名同學感慨說:衛生委員是最辛苦的,教室的衛生都由他們負責,想到我之前亂丟垃圾,給他們增添了多大的負擔呀;換位學委的一名同學說:原來記錄考勤、收發作業這么多事情都是學委一個人負責的,以后我一定按時交作業減輕他的負擔;換位班長的一位同學抱怨道:整天維持紀律,我的喉嚨都要喊破了,班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我處理,忙得不可開交……
在這種有特定的背景、確定的體驗對象活動中,學生們通過換位對他人的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認識到小到班級,大到社會,總有一些人為我們共同的生活空間在盡職盡責、任勞任怨,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我們的生活空間,這樣才能保證它的穩定和諧。
四、結束語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打破以往生硬的說教模式,采取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教學模式。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育情、明理,而且能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主體驗,能引發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之間的共鳴,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從而達到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韓太泉.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品德課中的運用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6(08).
[2]蔣曉路.基于體驗學習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