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摘要]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督促教育工作者也要與時俱進,在改革中發展,更加適應學生的學習與與需求。每名教師都會見證自己所教學科的改革與發展,并從中收獲良多,也在這種收獲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力爭在不斷地學習與探索中讓自己的教學更加適應于學生的發展需求,讓自己的課堂成為高效、有價值并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載體。只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源于教育的理念,我們的教學之路會越走越遠,越走越開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改;理解;反思
2016年秋季開始,義務教育階段初中起始年級的教材名稱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本次課改較之前來說更為深刻,教材修訂中落實了新的要求:課程標準是唯一的、重要的依據,并非逐條對應,有拆解也有整合;法治教育大綱是對初中階段落實法治教育的依據,比課標更廣;教育的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會議精神;改革的要求是落實立德樹人、突出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道德與法治》教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在教材中,以豐富和提升教材的思想性與人文性,多處行文使用思想深邃、語言凝練的古文句來表達,在相關鏈接、活動設計等欄目中采取多種形式有機滲透。新教材的改革,無論從備課上、課堂中、課下對教師和學生都有新的要求和幫助。
一、備課上,認真揣摩新教材
《道德與法治》的出現,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師正確看待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范例,凝結了眾多編者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體現了基本的教學要求,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主要依據。在處理教材時,教師要善于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聯系學生的社會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修正、開發和創造。不管課程怎樣改革,教師都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這是教師永遠的基本功。品味教材,不僅僅是品某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還要品課程標準、品教學目標、品重難點,進而設計教學策略與手段。教師應該靈活運用教材,做到依托教材,但不脫離教材;用好教材,但不死扣教材。從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出發,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或重組,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新教材是從道德教育向法治教育的一個過渡,這體現了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針。培養公民的責任意識和永擔責任的精神,無論對個人成長還是對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責任意識,初步認識到不同的場合、不同角色需要承擔不同的責任,知道承擔責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初步體會到承擔責任的快樂。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從中感受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對勇于承擔責任的人能夠表現出喜愛、敬佩的情感,對不負責任的人產生討厭、憎惡的情感。但是,受認知水平和生活閱歷所限,初中學生的責任意識還不夠強,對如何履行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還沒有全面認識,履行責任的能力還不夠強,意志還不夠堅定,情感還不夠牢固。有的學生面對責任時有逃避推諉現象,不能積極主動承擔責任;有的學生只強調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責任,沒有看到自己對他人和社會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個別學生的思想存在偏差,視負責的人為固執,不能正確看待他人的付出,甚至嘲諷為他人為社會奉獻出自己一切的優秀人物。基于以上學情,教材在八年級上冊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的內容,意在幫助學生認識到,生活在社會關系中的每一個人,除了享受權利外還必須承擔義務;除了獲取之外,還需要付出,既要承擔他所應當承擔的責任,進而體會到承擔責任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懂得承擔責任的后果,最終引導學生能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自覺主動地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二、課堂中,體現教材知識的育人功能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初中學生的思想品德課被應試教育嚴重異化,因為應對考試,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是畫題、問題歸類、組織答案,然后讓學生背誦,于是這門課程的思想被抽空,品德被淡化,變成了簡單枯燥的“畫畫、背背、考考”格式下的紙上談兵,學生在這門課程上沒有任何情感體驗和社會實踐,并最終導致學生在知識與行為上的嚴重脫節。再加上長期以來,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處于割裂狀態,思想品德課程的教材中雖然穿插有法律知識,但缺乏系統性,空泛的概念和理論會讓學生難以理解,無所適從,而這直接造成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成效不佳。道德與法治課,不僅僅是名字的改變,更應該是教育思想的進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改變以前的說教、灌輸方式,從學生的成長出發,用更鮮活的教學手段,讓法律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遵紀守法的表現,將他們培養成合格的公民。
在課堂上,可以嘗試體驗法進行教學。由教師展示已經創設好的相關情境,這種情境多為用現代技術表現的現實事例,讓學生通過試聽經歷和感受情境中的內容,從體驗中再進行感悟和思考。讓學生在體驗、感悟、和思考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感想和認識。最后,教師對于學生發表的內容進行歸納,再提升到理性的層次,從而得出思想和觀念性的認識。在八年級上冊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一課講授之前,可讓學生在班級利用多媒體觀看紀錄片《輝煌中國》。看過之后,學生們感到了深深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祖國的巨大進步與發展。通過學生談自己的內心感受,使他們能夠正視國家發展中的問題,增強自豪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堅定發展信心。由此作為鋪墊,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熱情特別高,知道了今天的成就是由勞動實現的,未來的輝煌更需要實干創造。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時代需要每一名學生既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又要勇于實踐,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而奮發圖強,真正認識并體會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三、課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道德與法治》在傳承思想品德的基礎上,十分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自學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是伴隨著“疑”的發現,分析解決,不斷升華。這門課多讀、多學,基本上可以理解和掌握,因此,要培養學生自覺看書的習慣。在每節課結束前,教師可以留出下節內容中一些難易適中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后去書本上尋找答案,促使學生主動閱讀教材,查閱資料。這樣,學生既能掌握知識,又學會分析問題,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學生可以學習到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能夠運用法律同違法犯罪做斗爭。自我保護能力,是一個人生存所需要的重要能力,通過學習教育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社會化過程,增強生存能力。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學生,容易受到多方面的侵害:溺水、觸電、燒傷、交通事故;被人勒索、毆打、拐騙、性侵犯;其它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等。結合《道德與法治》培養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是可行的、有益的,讓學生知道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掌握自我保護的本領非常必要,讓他們懂得遇到法律問題找誰,怎么樣去尋求幫助,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增強權利意識,掌握維護權益的有效方法,這也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所要達成的目標之一。我們不能僅僅依靠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規范學生的品德素養,而應該充分發揮各個學科的優勢,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品德教育與其它學科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的道德塑造、人格形成和習慣養成進行綜合培養。
總之,《道德與法治》適應了我國當前形勢下的新課程改革,對培養和塑造學生的終身品質起到重要作用,也對道德與法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期望。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讓我們共同攜手,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吉明.課程標準2011導讀與教學實施——思想品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2]張仁賢.高效課堂問題與診斷[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
[3]朱小蔓.《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下 八年級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