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麗娜 江淑盈 高廣春 周選昌
摘 要 信電類學生畢業后大多數會進入電子類相關行業,而符合業界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是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本文以臺灣銘傳大學為例分析了臺灣信電類專業的培養計劃,提出了信電類課程體系需清晰培養目標、加強過程控制、以實踐帶動理論、加強實用英語、專業英語教育等幾點改革建議。
關鍵詞 職場應用 實踐 國際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22
The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urse System Reform
Based on Ming Chuan University's Training Plan
SHANG Lina[1], JIANG Shuying[2], GAO Guangchun[1], ZHOU Xuanchang[1]
([1]School of Information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Hang Zhou, Zhejiang 310015;
[2]Taiwan Ming Chu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Tao Yuan, Tai Wan 333)
Abstract Most electronic students will enter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after gradu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y high-quality talent is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o the Taiw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aiwan electrical class specialized training plan, proposed the electrical class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clear training target, strengthen the process control, drive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strengthen practical English, professional English education, etc.
Keywords workplace application; practi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0 引言
信電類學生畢業后大多數會進入電子類相關行業。電子行業的快速發展和高質量的信電類畢業生源密不可分。信電類高等教育如何培養出符合業界發展需要的畢業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眾所周知,臺灣的電子行業非常發達,著名的臺積電、HTC、宏基、華碩、明基、鴻海富士康、廣達仁寶等都是臺灣的企業。臺灣電子產業占其出口總額的三成以上,是最大的出口產業。由于電子信息產業具有獨特的專業分工,上下游都有許多中小企業,因而能快速靈活地適應市場變化,在世界產業協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臺灣電子行業的高速發展和臺灣電子類的高等教學密不可分,臺灣的高等教育如何培養出符合業界要求的畢業生呢?本文由亞洲第一所獲得美國中部各州校院高等教育評審會(MSCHE)認證大學的銘傳大學的教學模式,提出適應于應用型大學的信電類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議。
1 銘傳大學介紹
臺灣銘傳銘傳大學(Ming Chuan University,MCU)是由家族興辦的私立大學,1957年由包德明和她的丈夫李應兆創辦。依據2011年英國的QS世界大學排名第370名,全臺高教評鑒第五名。銘傳大學是目前是亞洲第一個取得MSCHE備選認證資格的大學。
銘傳大學共有十個學院,其中資訊學院是與信電類相關學院相對口的學院。資訊學院以追求學術卓越及培育高質量的信息與電子科技整合應用之專業人才為宗旨,藉由強化理論教育與實務訓練,以培養其具備職業倫理、創造性思考、分析能力、團隊精神、以及全球視野之人才。
資訊學院的教育目標是:
(1)培養具備專業知識與實務能力之信息與電子專業工程師。
(2)因應未來科技發展需求,育成跨領域科技整合應用之中高階信息與電子專業人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3)塑造學生具備創造性思考、分析能力、溝通技巧、團隊合作、全球視野與終身學習之能力。
(4)重視職業倫理、發展健全人格及深植道德倫理,孕育具備關懷社會與人文素養之內涵。
教學計劃的周密安排,課程的合理設置是實現上述目標的保障。
2 培養計劃分析
資訊學院共有五個學系:資訊工程、資訊傳播工程、電子工程、電腦與通訊工程和資訊管理學系。其中,電腦與通訊工程學系(即計算機與通訊工程學系)教學質量通過IEET中華工程認證,在業界具有良好的口碑,因此,以電腦與通訊工程學系的培養計劃為例來分析。
為了更好地符合業界要求,電腦與通訊工程學系選修分為“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嵌入式系統”三個學程,讓學生可依興趣規劃選修的課程方向,提早決定未來的升學或就業走向。學生需修滿128學分方可畢業,分為校定必修模塊、專業必修模塊和專業選修模塊。
2.1 校定必修模塊
電腦與通訊工程學系培養計劃中,校定必修模塊課程如表1所示。
校定必修課程主要分為文學鑒賞、英語、通識教育等。值得關注的是,英語教學和我們的教學有較大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以實用為目標:英語教學設有應用英語、商務溝通英語、職場應用英語,都是以實際應用為主,為滿足行業需求而設定教學內容。
(2)學習不間斷:英語的學習從不間斷,貫穿大學四年,體現了英語學習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特點。
(3)單科學分低:雖然英語要學習四年,但是每學期的學分只有2分左右,和我們兩年的英語學習,每學期4學分的英語總學分相當。
(4)實習比重大:不論是應用英語、商務溝通英語還是職場應用英語,授課和實習輔導的比例幾乎是1:1。
可見,英語教育是以滿足國際化的行業需求為目標,增加實習實踐為手段的教學模式。
2.2 專業必修模塊
培養計劃中專業必修模塊課程如表2所示。
專業必修課程和我們的類似,但是,在課程安排上卻有不同,特點如下:
(1)重視專業課:數學、物理等課程是專業必修課的基礎,因此,一般都是在大一先上數學物理等基礎課程,大二開始專業課程。然而電通系的課程設置在大一第一學期就開始上“數位系統”即“數字電路”,讓學生同時接觸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這真正體現了應用型課程的特點。讓學生一開始就接觸到實際應用系統,提升學生的專業興趣,先動手做,讓學生有了直觀的感性認識后再學習后續的理論課程,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見表2)。
(2)實驗課程不占學分:專業必修課程共計27門,只有4門有實驗課程,23門只有理論課程。不光實驗課程少,而且實驗課程只有課時,沒有學分。把更多的實驗動手內容留給學生課外進行。
(3)合理選擇理論課場地:多數理論課程并不是在傳統的多媒體教室進行,而是直接在機房實驗室進行授課。實驗室配備多媒體設備黑板,可以進行理論講授,同時也可以進行實驗。不明顯區分理論和實驗課程,而是合并到一起,讓教師根據自己的內容自行選擇授課方式。讓學生邊學邊練,鞏固學習效果。
課程設置以應用為目標,以實踐帶動理論學習,理論融于實踐,增加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時間。
2.3 專業選修模塊
專業選修模塊分“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嵌入式系統”三個方向,以嵌入式系統方向為例,課程設置如表3所示。
專業選修課是專業必修課程的延伸,決定了就業的方向。因此,應用實踐類課程是專業選修課程的主要構成部分。課程雖是理論課的名稱,但是都是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邊學邊做,以實踐動手強化理論學習(見表3)。
3 信電類課程體系改革
雖然表面上看電通系的教學計劃注重理論教學,實驗很少,但是理論和實踐不區分的獨特教學模式決定了實踐的重要性,不是先理論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學習,而是為了應用而學習理論,先用再學。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應用型大學的學生培養。因此,對于應用型獨立學院的信電類教學可以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因地制宜的改革:
(1)清晰培養目標:針對應用型大學的信電類教育應樹立以培養具備專業知識與實務能力的符合業界要求的工程師為目標。根據業界需求而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2)專業課程提前、明確學習目標:從大一開始接觸專業課程,讓學生了解未來的就業方向,知道學有所用,樹立明確的目標,增強學習的動力。因此,可以將和實際聯系緊密的專業課程提前。
(上接第50頁)
(3)提前接觸實踐操作、以興趣為導向:信電類課程普遍難學,特別是江浙一帶學生首選經管類專業,即使學了信電,又被難以理解的公式嚇倒而半途而廢。因此,信電類學生轉專業現象比較普遍。主要原因是大一全部學習枯燥的數學、物理理論,與實際應用脫節,使得學生知難而退,喪失學習的興趣。因此,需在大一就讓學生接觸簡單有趣的實際制作,提升學生的動手興趣,以實踐促使理論學習。
(4)不區分理論、實驗課程,讓教師靈活授課:教師不只是教授學生知識,而是教授學習方法。不是把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應該以實際應用為基礎,通過實踐操作學習所需知識,培養學生從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訓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增強誠信意識,養成良好學風。因此,可以合并同一課程理論和實踐的學分,根據課程特點自行調整理論實踐比例。
(5)加強過程控制、課內學習轉為課外學習:改變考核模式,增加平時比重。增加學生自主學習、課外學習的時間。以實用的工程項目為背景,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完成大作業,從而將實踐鍛煉融入平時學習中。
(6)加強實用英語、專業英語教育:由于國內的電子行業和國外的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理論往往都是國外引進進來,相應資料大多數都是英文資料。同時,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對信電類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可在大三繼續給學生提供英語教學的機會,但是以實用英語、專業英語為主,重點培養學生口語能力,提高英語表達能力、應用能力,使得學生能夠適應企業的要求。
(7)與業界緊密聯系:電子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不斷推陳出新,因此,必須緊跟業界發展,掌握業界的最新動態,了解業界的人才需求,適當調整大三大四的專業選修課內容,使得學習內容跟上業界步伐。如果條件允許,可開設雙師模式的選修課程,邀請業界專家進行前沿知識的講授,讓學生盡早了解業界情況。
總之,課程的設定要以應用為目標,不能為教而教,要跟隨業界的發展,適時調整課程內容,著眼于提高學生對社會、對自我的品德認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積極的價值觀、生活觀,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交往能力、信息能力、社會生存、動手操作等實踐能力,使得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能夠承受工作、生活和全球化的挑戰。
基金支持:通信工程杭州市特需專業建設項目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和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Z].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呂達,周滿生.當代外國教育改革著名文獻(美國卷 第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高林.應用性本科教育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 朱正偉,等.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