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敦賢 申茂飛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課標中對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小學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合作活動的開展、問題的應用,以及現代媒體技術的使用,逐步優化數學課程的教學形式,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活動;問題;多媒體
高效課堂的含義是指,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將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狀態的課堂。那么如何進行教學策略的優化,逐步實現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的構建呢?
一、開展合作活動,促進學生互助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人才提出了團隊協作的能力要求,這讓數學教師將合作學習活動引入課堂之中,用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但是,從近些年數學課堂中合作學習活動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存在部分課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究其根本是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數學素養,進行合作學習活動優化安排造成的。因此,為了提高合作學習活動的實際應用效果,促進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數學素養,優化合作學習活動。
例如,在《克、千克、噸》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數學素養,進行教學活動的優化。在課堂中,教師先根據學生的反饋,以及學生平時在測驗中所反映出來的情況,將學生劃分為對克、千克、噸等概念認知程度較好、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等三個層級;隨后,教師按照同一小組學生不同形式,不同小組之間相似性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合理分配,使得每個小組當中既有對克、千克、噸等概念認知程度較好的學生,也有對克、千克、噸等概念認知程度不佳和較差的學生。緊接著,教師讓學生提出“在我們的生活有哪些物品是要用克作為計量單位的呢?又有哪些是以千克的呢?”的合作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已知的知識,結合生活經驗來作答,并讓學生在差異性的水平之間進行相互幫助,指導小組中對克、千克、噸等知識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對組內的其他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滲透,促進小組整體逐步提高對《克、千克、噸》這節課的學習效果。
二、利用問題教學,引導學生思考
在傳統意義上,問題是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互的形式,教師能夠利用提問的方式,檢驗學生對基礎數學知識的認知效果,從而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得到教學反饋,并基于學生的實際知識認知效果,對課堂教學策略進行優化,逐步提高教學的質量。而在高效課堂的教育視域下開展數學知識的教學,問題除了能夠促進教師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效果之外,也能夠為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自主學習提供方向,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答案的同時,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相交與平行》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的形式,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從教材中對《相交與平行》中的內容安排來看,主要是講述平面上兩條直線平行、相交的位置關系,基于上述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兩根相互平行的木棍,如果無限延伸,是否會相交呢?”“兩條直線如果不是平行,就一定會相交嗎?”等問題,讓學生在上述問題的牽引下,對《相交與平行》中的知識進行思考和分析,并進一步認知平行和相交的條件,提高對《相交與平行》這節課的認知效果。
三、應用媒體技術,豐富教學結構
隨著經濟和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呈現信息化和智能化,在該趨勢下開展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教師也開始積極探索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與數學內容進行相互融合的推進,促進現代、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而多媒體具有操作簡便、形式多變的特點,在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多樣知識呈現形式,維持學生對課堂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樣豐富的媒體技術,促進數學知識的講解。在課堂中,教師先用多媒體當中的視聽技術,向學生投放一段在生活中應用分數的視頻,讓學生在課堂的開始,就感受到分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隨后,教師使用框架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分數的初步認識》中的主要知識,讓學生能夠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緊接著,教師使用圖文并列的形式,對分數的概念、分數的表示形式等知識進行細致的講解,讓學生在多變的課堂教學的形式中,保持對課堂的注意,提高學習的效果;最后,教師再讓學生以純文字的形式,將《分數的初步認識》中的知識進行總結,讓學生根據熒屏當中的內容,進行反思和回顧,從而進一步深化對分數的概念和表示方式的認知。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育技術的發展,能夠促進教學形式的變革。在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多樣知識講解形式,促進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教學場景中,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效率,促進高效數學課堂的生成。
參考文獻:
[1]趙桂宏.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名師在線,2017(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