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連忠 楊偉棟
摘 要: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寫于1859年1月,1859年6月4日在倫敦德文報紙《人民報》上發表,馬克思在《序言》中敘述了他研究政治經濟學的艱苦探索歷程,第一次以簡明系統的形式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闡述。因此,該《序言》具有獨立的科學價值和重大的理論意義,是我們了解和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文獻,同時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說:“這部著作第一次科學地表述了關于社會關系的重要觀點。”這些重要觀點以高度概括的語言集中表述在該書的序言中。這篇序言是我們理解和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依據。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思考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寫于1859年1月,1859年6月4日在倫敦德文報紙 《人民報》上發表,馬克思在《序言》中敘述了他研究政治經濟學的艱苦探索歷程,第一次以簡明系統的形式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闡述。因此,該《序言》具有獨立的科學價值和重大的理論意義,是我們了解和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文獻,同時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說:“這部著作第一次科學地表述了關于社會關系的重要觀點。”這些重要觀點以高度概括的語言集中表述在該書的序言中。這篇序言是我們理解和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依據。
一、《序言》中關于歷史唯物主義形成脈絡和要點的簡要闡述
(一)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
馬克思在《序言》中說明了自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經過。這一經過同時也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運用和得到證明的過程,它表明了作為馬克思主義完整科學體系組成部分的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
馬克思說:“我學的專業本來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學和歷史之次當做輔助學科來研究。1842—1843 年間,我作為《萊茵報》的編輯,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萊茵省議會關于林木盜竊和地產析分的討論,當時的萊茵省總督馮.沙培爾先生就摩澤爾農民狀況同《萊茵報》展開的官方論戰,最后,關于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論,是促使我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
馬克思為了解決他的苦惱的疑問,他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他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
如何在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的呢?馬克思 1843 年 10 月到達巴黎,與盧格籌辦《德法年鑒》。1845年2月他被法國當局下令驅逐,移居布魯塞爾,在那里居住到 1848 年二月革命爆發。在巴黎和布魯塞爾的這幾年是馬克思的思想迅速發展、新的世界觀形成的時期。馬克思在巴黎開始系統地研究政治經濟學,寫下了 9 本經濟學札記,即《巴黎筆記》,其中包括恩格斯發表在《德法年鑒》上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一文的摘要。馬克思稱贊恩格斯的這篇著作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馬克思在巴黎寫下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他把哲學研究與政治經濟學研究結合起來取得的重大成果,它通過異化勞動理論初步解剖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批判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學,由此開始了以勞動為鎖鑰的對社會發展史的探索。在 1845年3月寫的評論李斯特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的文章中,馬克思通過批判李斯特唯心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發揮了自己唯物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并且預言無產階級明天將砸碎自身的鎖鏈。在這期間,馬克思的哲學研究與政治經濟學研究交替進行,彼此促進。1844年8至11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他們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通過批判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接近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1845 年春,馬克思寫下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并且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決定共同通過批判黑格爾以后的德國哲學系統地闡明自己的見解,開始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長篇巨著在馬克思生前沒有發表,但是它第一次對歷史唯物主義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標志著新的歷史觀的形成。在 1847年撰寫出版的《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通過批判蒲魯東的唯心史觀和經濟觀,第一次以論戰的方式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觀點。在 1847 年 12月關于雇傭勞動與資本的演說和 1848 年 1 月關于自由貿易問題的演說中,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揭示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殘酷剝削,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1848 年 2 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發表,這一綱領性文件以透徹而鮮明的語言向全世界公開闡明了共產黨人的新的世界觀和歷史觀。
(二)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作出的簡要概括
馬克思說:“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此后一百多年來,這一闡述無論是在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的著作中,或在各種歷史唯物主義的教科書中,都曾被大段地加以引用和闡發,始終被認為是馬克思本人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經典的“完整的表述”。
馬克思這一段經典論述所表達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是他在19 世紀 40 年代通過對哲學、歷史特別是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而形成,并首先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表述出來的。1848 年 2 月革命爆發后,馬克思中斷了理論研究,投身于革命實踐之中。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在歐洲革命風暴中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馬克思 1849 年遷居倫敦后才得以重新進行他的研究工作。當時英國站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發展的最前列,倫敦是國際貿易和世界金融的中心,英國博物館中堆積著大量政治經濟學著作和資料,所以倫敦對于考察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方便的地點。從1850年開始,馬克思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政治經濟學研究。到1853年,他寫下了 24 個筆記本的《倫敦筆記》。面對1857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馬克思“發狂似地通宵總結”。自己的經濟學研究,寫下了8個筆記本的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標題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這就是《資本論》的第一稿。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時,馬克思在其序言中說:“這部著作是我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
列寧指出,《序言》對“運用到人類社會和人類社會史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作了周密的說明”。馬克思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解剖,對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和結構及其發展的一般過程和具體形態,在《序言》 中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描述了整個人類歷史的總畫面,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的,同時它又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的證明。正因為如此,當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成果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問世時,他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也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得到了經典性的表述。馬克思在《序言》中所闡述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廣大人民的社會實踐中又經受了反復的檢驗,被證明為科學真理,并且不斷豐富和發展。
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有機整體。馬克思在《序言》中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范疇,勾畫出社會形態的一般結構,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原理。
(一) 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內在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這些都是歷史唯物主義最重要的基本范疇。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這些科學范疇并運用它們揭示出社會的本質和規律,是人類對社會歷史認識中的飛躍。《序言》作為馬克思對自己的研究工作總的結果的簡要表達,集中地闡明了這些范疇及其相互關系,揭示了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結構。
在馬克思 19 世紀 40 年代的著作中,已經廣泛使用“生產力”這一概念,而生產關系當時是用“交往關系”、“交往形式”、“交換和消費形式”等來表達的。這種物質關系作為國家和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則被稱為“市民社會”。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們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生產力作為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的能力,對每一代人來說,“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而“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和消費形式”,“就會有相應的市民社會”。“市民社會包括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
到1859年,這些概念及其間的相互關系,都在《序言》中得到了更精辟的表述,從而作為歷史唯物主義最重要的基本范疇被確立起來。《序言》中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一論斷明確地提出并闡明了“生產關系”這個概念:其一,生產關系是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的關系;其二,生產關系是不以人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即具有客觀性的關系,如后來列寧所指出的,它是“物質的社會關系即不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其三,一定的生產關系是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也就是說,它是由生產力決定的,是因生產力的發展階段不同而不同的關系。“生產關系”這一科學概念,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中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馬克思說明了“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兩個概念。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具有客觀性、階段性、與生產力的相適應性。經濟基礎是指生產關系的總和,其上建立著政治制度、國家法律等上層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要與之相適應。因此,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表現為生產力、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同時,以生產關系為中介,指明了三者的內在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更深地隱含著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也要適應生產力。這樣我們可以看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經濟基礎之上建立著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社會形態的基本結構就這樣被清晰地勾畫出來了。這就使我們科學地認識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成為可能。
(二)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的基礎地位和決定力量
馬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一重要論斷明確地指出了生產方式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這是歷史研究中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舊的唯心主義的歷史觀總是從人們的頭腦中,或從社會之外的神秘力量去尋找歷史變遷的終極原因,而馬克思則揭示了,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其他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整個社會生活及整個歷史的基礎,因而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就是社會歷史的最終決定因素。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自己的歷史觀作了這樣的論述,“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當然也能夠完整地描述事物。”這里已經相當明確地表達了從物質生產活動及其方式出發來描述整個社會生活的歷史觀。在《序言》中,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的原理得到了更加簡要而明確的表述。恩格斯指出,這個原理“對于一切歷史科學都是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發現”,因為這個原理揭示了,“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生產方式”一詞在不同場合有過不同的用法。《序言》中的“生產方式”這一概念,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體現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馬克思經常在這種既包括生產力又包括生產關系的意義上使用“生產方式”這一概念。比如他說,“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任何別的生產方式一樣,不僅不斷再生產物質的產品,而且不斷再生產社會的經濟關系,即再生產產品形成上的經濟的形式規定性”。
總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是生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兩者統一于物質生產的具體過程中。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基本規定了整個社會生活的性質和面貌。社會存在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反映著社會生活的現實內容。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盡管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也有重大的作用,但歸根結底,物質生產方式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三)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制定了生產關系的科學概念,揭示了生產方式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也就正確地解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序言》對這個問題明確地作出了同一切唯心主義歷史觀根本對立的唯物主義的回答。
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在對社會歷史的認識中,唯心主義歷史觀占據著統治地位,而唯心史觀的根本錯誤,就是顛倒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把社會意識當作決定的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已經針對著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指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即使是人們頭腦中的模糊的幻象,也是他們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意識形態,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歷史發展,它們是隨著人們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而改變的。在《序言》中,馬克思把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根本原理明確表述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基本原理的確立,從根本上劃清了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界限,標志著馬克思在整個世界觀史上實現了變革。
恩格斯在他寫的書評《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高度評價了馬克思這一論斷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指出,這個原理對于沒有被唯心主義欺騙束縛住的人來說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它不僅對于理論,而且對于實踐都是最革命的結論。“人們的意識取決于人們的存在而不是相反,這個原理看來很簡單,但是仔細考察一下也會立即發現,這個原理的最初結論就給一切唯心主義,甚至給最隱蔽的唯心主義當頭一棒。關于一切歷史的東西的全部傳統的和習慣的觀點都被這個原理否定了。政治論證的全部傳統方式崩潰了”。從前所有對于歷史的見解,都是建立在思想觀念是歷史變動的最終原因的基礎之上的。確立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歷史才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礎之上,有關社會歷史的各門學問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
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革命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決定的。馬克思揭示了這一矛盾運動的規律,得出了革命的結論。
(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引起社會革命
馬克思說:“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這段論述精辟地闡明了生產力的發展及其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導致社會革命的客觀必然性和一般過程。
第一,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同生產關系發生矛盾。人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才能進行生產,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對自然界的關系,因此,生產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生產力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運動的。隨著人們需要的變化和物質生產的發展,生產力總是處于不斷發展之中,因而必然同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發生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矛盾。生產關系作為人們的經濟關系會在上層建筑領域中反映為法的關系。法律上講的所有權,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在法權上的反映。“財產關系”是一種法律用語,它的內容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所以馬克思指出,財產關系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
第二,當生產關系變成生產力的桎梏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會到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一定的生產關系是適應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而形成的,所以它在這一階段是同生產力相適合的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形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生產關系會由新變舊。當舊的生產關系成為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由于最重要的是不使文明的果實——已經獲得的生產力被剝奪,所以必須粉碎生產力在其中產生的那些傳統形式。”這時歷史的發展就產生了變革生產關系的客觀要求,形成了變革生產關系的物質前提,呼喚著社會革命的到來。
第三,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必然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一定社會的上層建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并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和發展,要求它同自己相適合。當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時,必然要求變革建立在原有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馬克思的論斷包含了相互關聯的兩個要點:一是“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的各個部分都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而改變,并無例外;二是上層建筑中不同部分的變革有“或慢或快”的不同,不是同步的。這是因為,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也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上層建筑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現的相對獨立性。同國家政權為核心的政治上層建筑的劇烈變革相比,觀念上層建筑即意識形態的變革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自己新的歷史觀時,針對占據著統治地位的唯心史觀,著重強調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實現了從歷史唯心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變革。而對于國家、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的能動的反作用,當時還未能作出充分的闡述。恩格斯在他的晚年,針對著那種把經濟因素說成是唯一決定因素的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曲解,著重強調了歷史的辯證法,論述了上層建筑各種因素的相對獨立性和能動作用,從而闡明了歷史的發展是經濟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基礎上各種因素間相互作用的過程,豐富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
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推動歷史發展的社會基本矛盾。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得出了革命的結論。
(二)“兩個決不會”的科學思想
馬克思在《序言》中,分析了社會矛盾運動理論。除了揭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運動規律之外,馬克思還告誡我們,必須重視社會形態更替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復雜性和曲折性,這就是著名的“兩個決不會”思想。
馬克思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兩個決不會”表明,革命不是人為地制造出來的,而是社會運動客觀規律的表現,是歷史發展中的必然。馬克思兩個“決不會”的思想所強調的,是社會革命有其客觀根源,是革命發生的客觀必然性。
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之所以發生,正是因為舊的生產關系以及維護它的上層建筑已經成了生產力的桎梏,代之以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已經成了生產力發展的迫切要求。沒有這樣的客觀根源,革命就不會發生,更不會取得勝利。革命的發生和革命的成功已經成為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這是社會實踐對其具有客觀根源和客觀必然性的證明。
恩格斯在寫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說,“革命是一種與其說受平時決定社會發展的法則支配,不如說在更大程度上受物理定律支配的純自然現象。或者更確切地說,這些法則在革命時期具有大得多的物理性質,必然性的物質力量表現得更加強烈”。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的發生,本身就是“兩個決不會”規律的表現,革命中強烈地表現出來的,正是根源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矛盾沖突的“必然性的物質力量”。
社會革命是舊的社會形態滅亡,被新的社會形態所取代。革命的發生,是因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舊的生產關系變成了生產力的桎梏。社會革命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中去尋找。因此,當一種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性質,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時候,這種生產關系是不會消滅的;當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要求用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取代原有的生產關系的時候,是不會有新的生產關系產生出來的。
四、社會形態的歷史演進
在揭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基礎上,《序言》提出了“社會形態”的概念,概述了社會形態演進的歷史進程,指出了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一) 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
馬克思“兩個決不會”的論斷中使用了“社會形態”這個概念。馬克思說:“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這一簡明的論斷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深刻的思想。
“社會形態”是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范疇。“社會形態”是概括一定性質的社會并把社會發展不同階段區分開來的一個整體性概念。與一定的生產力狀況相適應,一定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結合起來,就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在馬克思以前,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們談論的是“一般社會”,他們從所謂“人的本性”出發,去討論一般社會的目的和實質是什么,不能區分不同性質的社會;他們著眼于社會意識去觀察和說明社會,不能發現各國社會現象中的重復性和常規性,不能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而馬克思觀察社會歷史所用的方法,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不通過人們意識而形成的物質的社會關系,是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如列寧所指出的,通過對生產關系的分析,“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復性和常規性,把各國制度概括為社會形態這個基本概念。只有這種概括才使人有可能從記載社會現象進而以嚴格的科學態度去分析社會現象”。
一定的社會形態在歷史上的產生、發展和消滅,有其客觀的必然性,是一種“自然史的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1版的序言中說:“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列寧指出,“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社會形態的發展之所以是一種客觀的自然史的過程,是因為作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統一的社會形態,其發展變化是由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決定的,社會形態發展變化的規律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因而具有不依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唯心主義歷史觀在觀察社會現象時,只看到人們的社會思想和主觀目的,不能把這些思想和目的歸結于物質的社會關系,因而不能把歷史現象的演進看作自然歷史過程。
劃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標準,是生產方式,特別是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所以社會歷史的發展表現為“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演進。馬克思在19 世紀 40 年代發表的《雇傭勞動與資本》中,就把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理解為一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并以此為根據劃分出“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等幾個階段,他說:“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系的總和同時又標志著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在《序言》中,馬克思把“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看作是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這里所說的“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當時是指東方存在過的以土地公有制為基礎的原始的生產方式。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在1877年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出版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摩爾根的成果開展深入的科學研究,對人類早期的原始社會有了清晰的認識,此后便把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看作是原始社會的最后階段,是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并用原始社會取代“亞細亞生產方式”在社會形態演進中的位置,完成了五種社會形態理論。
社會主義社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中作出的科學預測,今天已經被歷史的發展所證實。五種社會形態理論是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深入研究,從客觀實際中抽象出來的科學理論,它揭示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規律,經受住了歷史實踐的檢驗。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發展中先后出現了這五種社會形態,這是不爭的事實;社會歷史中從未出現過除這五種之外的別的什么社會形態,這同樣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有不同的具體表現。由于自身具體條件的不同和國際環境的影響,并非所有民族都以典型的形式依次經歷了五種社會形態的更替,其間既有某一社會形態的跨越,也有前進中暫時的曲折、倒退;一定形態的社會并非以某種純粹的形式存在,而是包含著或多或少的其他社會形態的因素。這些復雜的情況并未否定五種社會形態演進規律的客觀普遍性,而是表明歷史的發展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普遍規律體現于多樣性的形式之中。
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由此決定的歷史的階段性、順序性,揭示了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更替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指明了歷史前進的方向。它是指導我們從實際出發去認識各國歷史進程的科學理論,而不是可以套用到具體歷史過程上去剪裁歷史的公式或教條。社會形態理論對于各門社會科學的意義,正如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于生物學的研究一樣重要。列寧說,“達爾文推翻了那種把動植物物種看作彼此毫無聯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變的東西的觀點,探明了物種的變異性和承續性,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同樣,馬克思也推翻了那種把社會看作可按長官意識隨便改變的、偶然產生和變化的、機械的個人結合體的觀點,探明了作為一定生產關系總和的社會經濟形態這個概念,探明了這種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從而第一次把社會學放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沒有這一科學理論做基礎,就不會有真正的社會科學。
(二)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是資產階級生產關系
馬克思在《序言》中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闡述,最后得出了關于資本主義社會歷史地位的結論。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者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由此可見,只要進一步發揮我們的歷史唯物主義論點,并且把它應用于現時代,一個強大的、一切時代中最強大的革命遠景就會立即展現在我們面前。”
(三)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進一步指出:“在敘述無產階級發展的最一般的階段的時候,我們循序探討了顯存社會內部或多或少隱秘著的國內戰爭,直到這個戰爭爆發為公開的革命,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共產黨宣言》對資本主義作了系統而又深刻的分析,科學地評價了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宣言》闡述了無產階級作為資產階級掘墓人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并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現代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并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地總量;共產主義新社會必將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地資產階級舊社會,這個新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寧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寧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資本論,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中石油大連油氣零售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