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將所謂的生活情境引入課堂,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新理念。尤其是在小學數學的授課過程中,將生活情境引入課堂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內容,并且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由生活入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鍛煉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恰當地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能夠幫助數學課堂的有效展開,使得學生更加熱愛生活與學習,從而使得自身的數學素養得以充分地提升。因此,筆者重點分析了我們如何將生活情境引入數學課堂,使得數學教學如何有效展開。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生活情境 開展路徑
一、生活情境的有效應用
弗賴登塔爾曾說過:“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新課標也明確提出了數學與生活進行密切地聯系,才能更好地使得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的內涵,從生活應用中更好地學習數學。新課標充分指出學生要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來進行相關的定理學習,并且應該懂得聯系已有的知識儲備,更好地進行探索新知識。尤其是小學的數學學習,小學生學習數學中的基礎知識,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簡單問題,這就是數學的生活生活情境,這也就是說,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所以說,生活情境在數學授課時,進行有效地開展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學到數學,同樣地,將數學問題生活化,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問題的有效途徑。由生活出發,對學生的數學學習作細致化地要求,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夠站在一個較為貼近實際的位置,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去指導實際的生活。生活情境法的有效應用是幫助學生養成勤于動腦,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科學思想理念,并且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有效地可持續發展。生活情境法由生活出發,將數學與生活進行有效地聯結,是鍛煉學生動腦與動手好方法。
二、有效開展應用生活情境法進行數學教學的分析
(一)結合生活現象把握問題情境
眾所周知,生活處處有數學。各種數學思想也是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呈現,所以說,我們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抓住問題的創設情境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指點。針對課堂中呈現的問題,要聯系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提出貼近實際的數學思想解決措施。由生活實例出發,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才能有效使得生活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例如,教師在講授“平移”這一數學理念的時候,應該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思維的發散,聯系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身邊的現象有:當我們在逛商場時,乘的手扶梯;當我們打開教室里的窗戶的時候;當我們在升國旗,盯著垂直于旗桿的旗面緩緩上升的時候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教師應該提出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于這樣的平行移動的物體,同學們還能找到哪些呢?請大家提出你想到的一個或兩個例子。因此,教師由生活中的現象導入課堂,讓學生能夠自己思考類似于這樣平移的物體,還能找到哪些?這樣就是有效教學,使得學生充分參與課堂中問題的提出,對于材料的提出與分析更為透徹,由生活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對于“平移”的概念作深入地了解,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獲得較為成功的思想認知。再者,例如在學習“循環小數”這一課時,教師在授課時,通過給學生播放類似的春夏秋冬不斷更迭的視頻,讓學生先進行情境的觀察,通過了解季節的不斷變換,理解“循環 ”這一定義,進而引入“循環小數”這一數學定義,使得學生獲得對于“循環”的定義的初步認識。之后可以讓學生充分地發散思維,對于類似“循環”的現象思考,有的同學指出,我們的每周都是從周一到周日,不斷循環;也有的同學說,我們的太陽公公總是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等等。由生活的一些現象,引入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思考,進一步將循環小數引入課堂。并且在生活情境中,充分地對數學理念進行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
(二)重現生活畫面感受問題情境
我們知道很多教材的編寫都源于生活實際,特別是我們的小學數學,其編寫是較為生動活潑的,但是有些生疏的定義與定理,對于小學生而言,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們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要知道,我們對于教學的內容細致化,使其貼近生活,就能讓學生融會貫通地進行掌握,使得學生學好數學的相關理念,結合生活畫面來進行熟悉地認知。例如,教師在講授“用人民幣解決實際問題”的這一課時,可以引入相關的生活情境,讓同學去思考,跟著父母逛超市的時候,或者是自己帶著錢去買東西的時候,是怎樣對錢數進行計算的。教師應該就花錢購物這一生活情境引入教學中來,使得學生能夠結合實際去探討。可以提出這樣的應用題——“小紅去超市買水果,買了2斤,每斤5元,小紅給超市20元,那么收銀員應該找給小紅多少錢?”在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問題隨處可見,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體會到來自數學教學課堂的趣味性。教師通過結合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畫面,來進行理解問題的解決。進一步使得教學的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
(三)進行生活實踐解決問題情境
教師應該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我們隨時可以體會到數學的存在。并且學生在生活中可以著眼于知識上的問題,并且將其應用于實踐,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了來感知生活中的問題的解決,在實用性上,要給學生思考的余地,進行思維的充分發揮與調動,從而領會到數學問題的實質。例如在“三角形的穩定性”上,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同學的椅子松動了,請同學們進行思考,我們可以運用什么數學知識,去解決椅子松動的問題。”之后,學生都開始思考。并且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的工具,進行實踐上的練習,從而能夠進行深入了解這一定理“三角形是具有穩定性的”。這樣,同學們通過學習相關理念,再進行實踐上的練習去解決對于“三角形穩定性”的理論認知,最終通過實際操作,就創設的問題情境進行實踐上的解決,最終能夠達到更好的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魏建彬.淺談小學數學教材情境圖的有效利用[J].小學數學教育,2017,(11).
[2]秦永貴.芻議小學數學課本中情境圖的有效運用[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7,(04).
[3]方國榮.小學數學教材中情境圖的有效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9).
[4]戴龍蘭.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情景圖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4).
(作者簡介:艾群,本科,吉林省大安市慧陽第一小學,二級教師,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