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
【摘要】一直以來,作文就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而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習作的起步階段,在這一個特殊的階段里,學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筆者主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探索:一、以課堂為主陣地,滲透寫作方法。雖然說現在的習作教學大多重在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但并不意味著在習作教學中就要完全摒棄寫作方法與寫作技巧的指導。二、從小處入手,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三、從興趣出發,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以期通過這些努力,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讓學生的習作能力得到切實的提高。
【關鍵詞】滲透;寫作方法;遣詞造句;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中年級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讓學生樂于表達,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一提到寫作文,孩子愁,老師更愁,每一次習作教學都是與學生斗智斗勇的過程,老師各種威逼利誘,學生最后才能勉強完成一次習作任務。這種局面到底該怎樣改變,真正做到讓學生想寫、敢寫、會寫呢?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課堂為主陣地,滲透寫作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雖然說現在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提倡學生我口抒我心,我手書我口,淡化了寫作方法寫作技巧的教學,但并不意味著在習作教學中就要完全摒棄寫作方法與寫作技巧的指導。其實,我們的語文課本中不乏經典之作,那么如果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能夠根據文本特點去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這樣長期堅持,學生一定會受益良多。
比如三年級下冊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是一篇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文章,特別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按照時間順序條理清晰地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以及物產的豐富,我緊扣這一點,讓學生進行小練筆:請你也按照時間順序來寫寫家鄉的美景,于是有的學生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描繪了家鄉的景色,有的學生按照早、中、晚的順序描繪了家鄉的景色,看到學生文思泉涌的樣子,我趁機說:“如果把剛剛你們所寫的,加上一個好的開頭和結尾,那就是一篇好作文了。”結果在當次的小作文中,大部分學生的文章結構非常清楚,篇幅也明顯增加。
三年級上冊的《小鎮的早晨》一文,也是一篇寫景的文章,這篇文章在寫作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個自然段里的總——分結構,文章抓住了小鎮的三個特點:安靜、熱鬧、忙碌來寫,每個自然段的開頭都是總起一句:小鎮的早晨是安靜(熱鬧、忙碌)的。接著再抓住小鎮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來詳細描寫以突出該特點。在教學時,我重點滲透這種總——分的格式,讓學生進行接龍游戲:一個學生說家鄉的早晨是美麗的,接下來的學生就具體描繪家鄉的美麗;另一個學生說學校的早晨是熱鬧的,接下來的學生就具體描繪學校的熱鬧。游戲活動中,學生的情緒高漲,結果當天的隨堂小練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抓住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具體地描繪出來,有效地解決了平時學生語言空洞的問題。
又如三年級上冊的《說聲“對不起”》,這篇文章里則出現了大量的心理活動的描寫,那么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就以此為契機,先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感受作者的心理,體會心理描寫的作用,然后再給學生設定一些他們比較熟悉的場景,如:老師表揚時你的心情怎樣、答問錯誤時的心情是怎樣、文章發表時的心情又是怎樣……讓學生練習說話。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明白原來心理描寫可以使文章的感情表達更加細膩,使文章更加具體形象。
其實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很多,如三年級上冊《回自己的祖國去》一文中的對話描寫、三年級下冊《平分生命》一文中的神態和動作描寫、三年級上冊《翠鳥》一文中的比喻句的運用……教師要善于從文本中挖掘出有效的習作素材與方法,然后進行整合,讓學生每節課都學有所得,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對于基本的習作方法與表達技巧也就會非常了解了。
二、從小處入手,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古語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那么在寫作文時,我們能不能這么認為:“句尚不美,何以成美文!”
我們廣東地區的部分小學生,由于受粵方言的影響,在表達上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常常會出現語言不規范,或是詞不達意的現象,長此以往無疑會挫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到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既不能為了鼓勵學生而給他一個不切實際的過高的評價,又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降低難度,重視句子的評價。既然是三年級的學生,作文還剛剛起步,那么我們不妨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句子上。如果學生的文章里出現一個好句子,老師就用波浪線標出來,并在旁邊寫上簡單的批語,讓學生明白這個句子好在哪里。如我在教完三年級上冊的《翠鳥》一文時,布置了一個課外練筆,寫你喜歡的小動物,學生就出現了很多精彩的句子,我總是從欣賞的角度出發,在后面加上了很多激勵性的旁批,如:
1.我最喜歡的要數紅金魚了,紅金魚的頭上長著一個紅瘤子,像一頂紅帽子,尾巴邊上是花的,像一條花裙子。它游起來像一朵紅霞在飄動。(師評:比喻真恰當!)
2.小白很討人喜歡,渾身上下長著白白長長的絨毛,尤其是額頭上的長毛拖下來,活像一排劉海兒,將它的雙眼都遮住了。(師評:你真會觀察!)
3.小白兔的耳朵就像電視機的天線一樣,一有什么動靜這天線就開始連接。(師評:你真會想象!)
4.它最喜歡的是咬我的東西,好像我的東西是垃圾,我看見了,說:“氣死我了,老是咬爛我的東西,我的東西又不是老鼠!你這只笨狗!”(師評:你講話真幽默,老師很喜歡。)
作文一發下去,當學生看到老師的評語時,一個個興奮得小臉通紅,拿著本子到處炫耀,看到孩子們開心的樣子,我想:此時此刻,作文在孩子們的心中應該沒那么難了吧!
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除了重視對句子的評價之外,還讓學生準備一本專門的本子每天練習寫一句話,比一比,誰的句子最生動形象有趣。這樣的練習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學生用的時間不多,老師批改花的時間也很少,但是效果卻非常明顯。試想,當學生能把每一句話都寫好了,那么寫好一篇文章當然也不會是難事。
三、從興趣出發,激發學生寫作的動力
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來說至關重要。作為一線老師,一定會有這樣的印象:每次習作結束之后,學生都很渴望得到老師的評價。那么我們是否可以以此為契機,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首先,我們要重視評語的作用。作文的評語實際上是跟學生的一次心靈的對話,也許老師的一句鼓勵的話,能讓一個不起眼的學生脫穎而出,也許老師不經意的一次表揚,就能改變學生的一生。在評語中,我從不吝嗇自己的贊揚,而學生就在這一次次的贊揚中體會成功的喜悅,積聚作文的動力。其次,要能給每個學生創造展示自己的舞臺。學生每次習作之后,對于特別優秀的文章,我們可以范讀、可以傳閱、可以投稿,還可以讓學生自己介紹創作的過程……這些做法于學生而言,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鼓舞,可以激發他們寫出更好的文章。而班里的中下生,文章雖然不是那么優秀,但是肯定能找出許多出人意料的好句子來,那么我就在班里墻報上開辟了一個“佳句集錦”專欄,這樣那些中下生也能有自己展示的舞臺,能讓更多的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總而言之,我在作文教學中采取了這一系列的措施后,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作文教學之路漫漫,唯有繼續努力探索才有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俞文釗.中國的激勵理論及其模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