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會
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活動當中,英語教學寫作教學占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對于小學生英語詞匯的累計,英語語言表達能力與組織能力要求比較高,這給小學英語教師的寫作教學活動又增加了壓力,我國陳舊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于英語寫作的教授活動中,通常是指引學生使用語法、詞匯和表達的基礎,組織成為一篇新的英語作文。而微課教學是目前普遍運用的教學手法,實踐證明,微課的引入對于小學英語協作教學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成果。
關鍵詞:小學英語;寫作;教學環節;微課資源;整合實踐
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就,可是,在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當中,針對小學生英語寫作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了,陳舊的傳統教學模式一定要進行革新。目前小學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小學生對于英語寫作廣泛存在畏難的心理,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針對英語寫作的輔導方式極為重要,如何使用頗有成效的微課資源,讓學生愿意寫、會寫,是英語教師一定要重視的課題。
一、小學英語寫作教學活動中使用微課資源的理論依據
其一,構建微課資源的學習理論,在構建微課資源的學習理論之中,其主要重視的是給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使用真實的英語學習情境,指引學生掌握更多的英語知識,得到英語語言的表達能力,于微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獲得英語知識,是在構建的英語情境中自行建造的,學生不但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教學內容反饋的主體,更是學習意義的自主構建者,而且在微課環境中,切實實現使用英語語言進行交流。
其二,視聽心理學的理論,人腦在被外界的環境影響之后,也會產生一系列心理活動,我們把這個過程稱作是心理上的過程,在視聽心理學的理論里,教師一定要在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的認識心理發展規律,只有這樣才能達成高度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這一現象展示在微課的教學當中,是微課教學活動中,給學生構建良好的英語寫作學習環境,刺激學生視覺和聽覺的感受,衍生使用英語語言的心理活動,微課資源跟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不一樣,其著重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特性,倡導把英語寫作當成樂趣指引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寫作,尊重視聽心理學理論知識,創建出符合學生寫作教學的微課件,給學生構建出良好的詞匯學習情境。
其三,教學活動傳播的理論,在微課教學方式指引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活動,主要是在教學活動傳播的視角去思索怎樣將學習的資源進行優惠的配置,英語微課教學更多的應用了計算機,把語言、詞匯學習必須具備的文字、聲音和視頻等進行合理的搭配,讓這些資源跟課堂英語教學活動想符合,繼而構建一個切實高效的英語寫作課堂教學。
二、微課資源使用到小學英語寫作教學環節的可行性
微課的基本載體主要是使用視頻,凸顯章節活動寫作教學主題,助力教師將教學重點當成是最基本的出發點,營造出主題鮮明、具有完整結構、簡練教學的活動,微課教學是把構建學習理論作為原始出發點,使用在線學習與移動學習等等方式,去構建具有情境、文字、視聽感受為一體教學的資源。英語寫作教學的主體鮮明,應用性極強,在教學的活動中,一定要使用切實的寫作技巧,還有基礎的詞語、語篇作為練習的制成;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小學英語寫作,引入現代化教學的方式,給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更加有效的條件,微課資源的投入與使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占用的時間,減少教師導入教學主題內容的時間,有助于學生充分發揮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增強學生英語寫作課堂學習的有效性,讓學生的寫作訓練更加有成效。
三、將微課資源應用到小學英語寫作教學的整合
應用微課資源到小學英語寫作的教學當中,跟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方截然不同,小學英語寫作教學在微課教學模式的指導之下添加了微課內容的設計,和課后任務等等,重點凸顯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位置的事實,通常來講,微課教學模式中的小學英語寫作程序是:教師依據寫作的主題制作微課內容,然后學生組照微課內容自主的學習,并且在英語課堂中針對微課內容中遇到的問題做探討研究,再然后學生在課堂上細分微課中所學習的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寫作,最后教師為學生分享好的文章,指導學生對文章做相應的修改,完成合格的作品;例如,在以“My day”為題,寫寫你一天的活動情況的英文寫作中,教師先圍繞“My day”這個主題,制作出相應的微課內容,按照相應的程序對學生做正面的指導,這些步驟都需要教師的盡全力指導,在整體上掌控課堂教學的節奏,增強課堂教學的切實成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于小學英語寫作的課程教學活動中,微課資源的使用將切實有效的打破課堂教學的制約,對知識水平不一樣的學生進行相應有效的指導,迎合學生學習的要求,把微課資源跟學生生活的經驗有機的整合起來,重視小學生使用英語表達自身思維能力的養成,切實有效地推動學生英語寫作的能力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關錦.微課資源在小學英語話題寫作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上旬),2017,(9).
[2]黎文苑.借助微課程提升小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策略研究[J].師道·教研,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