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清
摘要: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它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礎價值取向的教育。本文主要闡述了在化學教育中通過以實驗教學為手段,運用多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創新教育;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
習總書記曾經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弊鳛?1世紀教育的主流——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和深入化,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本文主要從化學教學過程中如何發揮實驗教學優勢,選準突破口,尋找切入點,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討,意在拋磚引玉。
一、優化教師教學思路,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深鉆教材、優化教師教學思路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應認真通讀教材,了解整個教材的科學內容、編排思路、幾個章節之間的關系,了解大綱及教材的基本要求,搞清每章每節的雙基構成,確定教材的重點及難點,在教師講解教材的過程中使學生清楚化學知識是有機的統一體。
如:在講解《常見的堿》這一節時,當講到 NaOH的化學性質中,NaOH與CO2的反應,雖然教師寫出NaOH與CO2反應生成Na2CO3和H2O(即2NaOH+CO2=Na2CO3+H2O),并給予說明,但此反應在教材中無演示實驗,無法給學生說明反應的現象及本質。于是,我根據資料研制出教具“NaOH與CO2反應的演示器”,并在課堂中演示,現象明顯,學生們通過觀察、分析,推斷出NaOH的確能與CO2起反應,使學生感到有些在教材上無法演示實驗的反應,也能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可能,而且我有意識的啟發學生在課后試試,能否設計出比我設計的更簡便、實用的實驗裝置,更進一步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
2、創設問題,誘導學生的創新意識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發展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催化劑。教師講解問題的過程中,涉及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能很好的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如:在學習《愛護水資源》之后,我設計出這樣一道題:水被污染后會給人類造成災難。珍惜水,保護水,讓水造福人類,使我們的義務和責任。聯系你家庭或學校的周圍環境,說明水受到那些污染?為了防止水的污染,可采用的有效措施有哪些?學生們做此類題興趣很濃,爭先發言回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了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增強了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及應用,了解學?;瘜W知識是為了今后的生活作預備,逐步培養其創新意識。
二、遵循學生思維規律,激活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通過“感知實物——疑問——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求異思維——驗證——成功”,使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使其更積極主動的學習,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創新精神。
如在學習《分子和原子》這節內容時,當演示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其總體積小于200毫升的實驗,我讓學生通過現象分析、想象、概括,推斷出分子之間有間隙,有部分同學還是想不通水分子、酒精分子之間有間隙的道理。于是我出示了100毫升小米,100毫升大豆,先讓同學們觀察米與米,大豆與大豆之間的間隙,然后將二者較均勻的混合后,發現絕大部分小米分散與大豆之間,而且總體積遠小于200毫升,部分同學才理解其實質。這時,有位男同學提出分子與分子之間有間隙是否可理解為人與人(每個人是一個分子)之間有間隙,而且隨著溫度升高,人與人之間距離遠為宜,溫度降低,人與人之間距離較近為宜。全班同學都哄堂大笑,但我覺得這位同學有很強的創新意識,我當堂表揚了這位同學敢于聯想,敢于探索的精神。緊接著我提出討論題:舉出2例生活中常見的事例,說明分子間有間隙,分子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運動,同鄉們立刻互相討論,氣氛活躍,很快回答了問題。在這樣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對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將大有裨益。
三、靈活運用教材,啟發學生聯想遷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學生提出一些想象豐富、標新立異的問題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加強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式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于中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及分析綜合能力,從而促使創造力的發展。如:初三元素周期律,是分析綜合推斷的典例。
2、遷移應用能力的培養
類比遷移,就是通過比較,觸類旁同,有利于學生廣開思路,開拓思維,從而誘發悟性,進入新穎別致的構思設計,獲得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如:學習拓展性課題《最輕的氣體》時,在演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后,學生們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制取的氫氣的原理。隨后我出示了一套裝置(包括鐵架臺、試管、導氣管),把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組裝時,問同學們這套裝置可以制取什么氣體?學生回答:氧氣。還差什么儀器?酒精燈。我又把試管正放(試管口朝上)組裝,告訴學生用它來制取氫氣,而且不需再加熱,并歸納出塊狀固體與液體反應,不需要加熱,就用這組儀器。
3、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是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形成的。由此可見培養創新能力離不開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演示實驗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傳統的演示實驗,往往總是按“教師提出問題——教師驗證——得出結論”這種方式進行。多年教學實踐證明,此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我改變傳統演示實驗教學模式,在我的引導下,讓幾名同學輪流做實驗,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情緒高漲,觀察仔細。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規律,掌握知識,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教師必須通過加強本身的素質和意識,正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質疑問難,使他們在不斷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成為適應21世紀社會生活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蔡國英編著《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2]王晉主編《自主學習與自主創新》,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