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海
摘要: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隨著人們對數學更深層次的認識,數學的文化現象已明顯地凸顯出來,在小學階段,教師應將數學文化教育作為一種使命,作為數學教學的一種責任,將數學文化融入數學課堂,讓學生體味數學之美、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讓學生領悟數學之美,使數學教學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
關鍵詞:小學;課堂教學;數學文化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隨著人們對數學更深層次的認識,數學的文化現象已明顯地凸現出來。數學文化具有比數學知識體系更為豐富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數學文化是對數學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等概念的高度概括。那么,如何體現數學文化的延續性和發展性呢?筆者認為,如果在小學階段就將數學文化教育作為一種使命,作為數學教學的一種責任,那么數學文化就會融入數學課堂,就能扭轉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使他們拓展教學內容,改善學習方式,使數學教學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
一、讓學生體味數學之美
優秀的數學文化,宛如美麗動人的數學王后,釋放出令人心醉的芬芳;伴隨著先進的數學教學,就能使原本枯燥的數學變得生氣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如果小學的數學教學擺脫檢測、分數的桎梏,數學之美就會成為學生喜愛的科目,產生探究的興趣。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能大談特談宏觀層面的數學史,介紹數學的進步,而要緊抓微觀層面,讓學生在抽象思維的協助下理解概念、公式、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在每一個算式、每一道習題中感受數學的精辟,體味數學文化的豐厚底蘊。
教師可以將數學融合于語文學科中,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數字的美,體會到那份清新與靈動。例如,在《山村詠懷》中有這樣的描述: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教師讓學生大聲朗讀,認識數字一到十,既滿足了學生的感知,又有助于在一種愉悅的情境中領悟數字的本義。同樣,在《絕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吟誦中感受數字的意蘊,增強對數字的親切感,從而生成學好數學的信心,激發學好數學的欲望。
教師還可以將數學與日常語言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到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的情趣,數學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是把數學融入語言之中。俗語中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訣,可以讓學生在記住俗語的情形下,聯想到相關的口訣,進而使3的口訣成為一個有機的鏈條。在“百分數的意義”學習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計讀成語想百分數的活動,努力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意境,讓數學的學習更富有情趣,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我國有很多與數字有關的成語:“萬紫千紅”、“千變萬化”、“百發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穩”、“十全十美”、“事半功倍”、“一箭雙雕”、“半途而廢”等,運用這些成語,教師就能創設出樂學、敢思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習視野,激活學習思維,讓數學課堂擺脫單調與乏味,在濃濃的文化意蘊中締造出一個高效的課堂。此外,諸如“指數爆炸”、“直線上升”等術語在生活中十分常見,把這些具有時代感的專業術語與數學相連,可以讓數學常用常新。
所以,教師要善于把握數學文化的魅力,用合適的方式、適宜的情境將其滲入教材、到達課堂、融入教學活動中,成為學生學習時的感悟,這樣就會讓數學更加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的影響,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二、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
要彰顯數學文化的魅力,就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可愛與美麗。盡管數學之美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對一個小學生而言,它們太司空見慣了,常常會忽略了它們的美。因此,在課堂上展現數學文化的特色,凸顯數學文化的價值,教師就要想辦法,運用各種手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之美。
例如,教師在講授“圓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時,需要導入過程教學片段,并提出問題:“圓,你們熟悉嗎?說說你在哪兒見到過它?”“鐘面上有圓。”“輪胎上有圓。”“有些鈕扣也是圓的。”“籃球。”教師問道:“籃球是圓的嗎?同意的請舉手。”此時,全體學生都舉起了手。“噢,看來我們在認識上還有誤區呀。籃球是‘球體,它是不是我們數學中所說的‘圓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弄清楚圓是什么樣子?它有什么獨特的地方呢?”
接下來,教師打開課件,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伴隨著優美的音樂,畫面上出現了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花叢中五顏六色的鮮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環、用特殊儀器拍攝到的電磁波、雷達波、月球上的環形山等等。“這些圖像好美啊。”學生們發出了贊嘆。“除了美麗,還有什么發現?”“它們都像圓。”此時教師揭示本課的教學主題:圓的認識。“在大自然中,圓隨處可見。有了圓,世界變得美妙而神奇。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的奧秘吧!”
上課伊始,教師就要激活學生生活中已有的經驗,將其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在肯定學生正確認識的同時,又巧用生成的錯誤資源,以“誤區”為源,以疑促思。教師的一句“看來我們在認識上還有誤區呀”的商榷式話語,既讓學生感到溫馨,又勾起學生內心深處學習新知的欲望,同時點開課題,激發學生對圓的興趣。繼而,創設優雅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欣賞美麗的圖片,再現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使學生感受到圓形物體所展示的魅力,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這樣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而有意義的。良好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觀察能力,也為后續的探究做好情境和心理上的鋪墊。在學生說圓、看圓與悟圓的過程中,使圓這一概念逐步根植于學生的腦海之中,也讓圓的美麗形象永遠留在學生的記憶之中。
三、讓學生領悟數學之美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學習并不完全意味著解題,而是要積淀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及時滲透必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為學生有效學習、探究學習、持續學習助力。
以“平均數”一課教學為例,首先,要模擬教材中比較的情境,將兩組人數不均的投圈比賽情境轉換成學生現實的競賽活動,利用實際的投圈比賽使學生明白比賽規則公平性的重要,體會到人數不等,只比較總數是不公平的,促使學生思考怎樣比較才是合理而公平的,為學生在統計中探尋平均數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積累和認知儲備,設計三次套圈比賽,第一次組織一個人的套圈活動,以個人成績代表全隊的成績;第二次安排多人,且人數相等的游戲活動,以統計的總數判斷出誰會贏;第三次安排多人,并有意識地設計兩輪比賽,第一輪是6個女生對3個男生,讓全體男生感覺到極不公平的待遇,而第二輪則選擇相反的情形再進行比賽。通過一次次的活動比較,促使學生深思,什么樣的規則才是公平,更有利于比較兩隊的真實水平。經過辨析與比較,使學生明白平均數代表著團隊的實際水平,可以有效地規避人數、總和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進而達到統計比較的學習目的。其次,適時引入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學會探究問題的本質所在,領悟平均數在統計圖中的直觀體現,截高補低就是很不錯的策略(滲透了移多補少的方法),使學生在統計比較中掌握移動的數學思想方法。利用多媒體動漫的演示,將統計與平均數的學習有機地整合到一起,挖掘平均數的本質。在對數學本質問題的深入探究中,凸顯濃厚的思維數學理念,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平均數就是移多補少,實現平等。
教師要合理選取數學文化素材,豐富和拓展數學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師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數學學習活動,切實改善學生有效課堂的學習方式。在數學教學中,要重視“不斷累積性”數學這一重要文化特征的展現,讓學生感知到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的特質。例如,引領學生制作一系列數學小報,以不同欄目的主題方式凸顯數學文化的內涵:有趣的數、美妙的形、奇妙的數學問題、神奇的數學規律、趣味的數學游戲、數學家的名言和故事、數學符號和數學方法的創造發明,等等,引導學生去搜集資料,閱讀素材,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積累,在不斷研究中積淀。
文化是一種浸染,需要教師有意為之,并在靈活的滲透中促進學生不斷積累,只要這樣做,我們的數學課堂就會充滿文化的氣息。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教學參考書。
[2]小學數學一點通。
[3]小學數學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