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蓉 朱鋒 貢常偉 朱汝玉
摘要:對獨立學院里中外建筑史與中外城建史,結合課程教學方面,在授課內容,分析評價鑒賞,課堂組織方面進行總結。以古埃及宗教建筑與城市為例,具體解說。
關鍵詞: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建史;課程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近十幾年我國出現了大量的獨立學院,并且有很多開設了土建類課程,其中建筑學專業、風景園林專業、城市規劃專業開設有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建設史等課程。建筑史與城建史并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建筑城市作為一門技術與藝術并駕齊驅的設計專業。在人文素養弱化的今天,史綱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作為研究建筑城市的專項史,對我們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具有深遠意義,同時增強我們的專業素養、培養審美觀。有人說,只有知道一個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軌跡,才有可能預測到它未來的發展。通過學習建筑史、城建史,我們認識到地域性、文脈、場所精神等理論的重要性,應用這些理論更好地去改善現在城市中千城一面、建筑中亂搭亂建的現象。
獨立學院主要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研究型大學主要培養科研領軍創新人才,在培養方針上,兩者還是有些區別。從課時的安排、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組織上都有所體現。由于教學目的的不同,獨立學院課時更短些,內容更淺顯易懂些,課堂上更加靈活些。下面以獨立學院為例。
首先,在內容方面,建筑史、城建史在講解上會涉及大量圖片,這就需要與學生共同分析圖、識別圖、畫圖、記圖。老師進行圖文解析,一一對應,從選址與周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對話,到具體建造,功能布局,流線組織,建筑結構,建筑技術,藝術特色等進行分析,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如古埃及,有比較有名的卡洪城,通往尤特姆綠洲上的小城,城市由南北向的道路分成兩個區,奴隸區,貴族區,前者迎著沙漠來的熱風,后者面向尼羅河的冷風,在城市的東南角有少量墳墓,祭祀性建筑。出現功能分區,階級分化,利用氣候地形因地制宜。
其次,在講解過程方面,一種按時間順序講:從遠古、中古、近代、現代等,如外國建筑史的授課過程,從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哥特到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再到近現代一戰后四位建筑大師到二戰后現代主義建筑、后現代主義建筑、解構主義建筑等以及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另一種按專項分類講:宗教建筑、宮殿、陵墓、住宅、園林、木構技術等,如中國建筑史的授課過程。
再者,在分析評價鑒賞方面,在課堂上進行多方面、立體化,不同層次面的講述。
(1)建筑、城市不是孤立而生的,也反應當時的人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宗教禮儀、風俗習慣等各種現象,同時它們的演變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在教學中提供多視角分析,如從政治、經濟、文化、氣候,技術、宗教、材料等方面。以古埃及建筑城市為例,在政治上,政教合一;在經濟上,以農耕為主;在文化上,來世文化(人死后會在千年后復活);在技術上,天文歷法比較發達;在宗教上,法老自詡為太陽神;在材料上則有木質,石質、黏土等,住宅是黏土、木質,陵墓卻是石質。
(2)通過對建筑城市的藝術特色、構圖、審美,地域性文化,產生機制,演變發展及深層原因等方面分析評價,從而使我們更全面地更多元化地理解建筑、城市。如古埃及金字塔、神廟。金字塔的演變由剛開始模仿住宅形式的馬斯塔巴,到階梯形的金字塔,到折線形的金字塔,再到成熟時期四棱錐形金字塔,如胡夫金字塔群。金字塔前獅身人面像等等共同烘托氛圍。比較有名的盧克索阿蒙神廟,神廟大門前有一段斯芬克斯像或公羊像;門前立有方尖碑,象征太陽的第一束陽光;大門尺度比較大,象征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通道。神廟內石柱高大,柱徑大,柱距小,越往里地基越高,兩側開高窗,光線從上邊打下來,昏暗迷離,表達對宗教的恩威。
(3)在傳承借鑒方面,有三種方式:符號方式,取其局部元素,進行拼接。如一些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建筑造,在外部裝飾古代建筑的構建,如斗拱、梁柱、彩畫、門窗等建筑符號。式的方式,按原有形式、結構建造。如中山陵。法的方式,探究其內在聯系機制、原理,進行新的創作。
如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對中國院落,園林采用現代手法的創作。這些方式對我們現代城市更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處理新舊建筑關系、建筑與環境等方面都會有啟迪意義。
最后,在課堂組織方面,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采用不同組織形式。
(1)采用室外教學,老師帶領學生實地參觀測量如寺廟建筑,住宅類客家土樓,吊腳樓,古村落等,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建筑城市的空間尺度、材質肌理、周圍環境、人們的活動等,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是室內課堂做不到的,畢竟建筑城市是個三維,立體化的空間。
(2)以學生為主導,學生自行做課件視頻等,講述家鄉的建筑,城市及其背后故事,老師做聽眾點評,如沈陽盛京故宮,天津薊州區觀音閣,西安隋唐長安城等等。在主動查找問題的同時,提高學生對史綱類課程的熱情。
(3)老師課下做課題組制作、課題設計來組織課堂討論。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交流,討論,發言,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如巴黎圣母院教堂的玫瑰窗作為手工藝品裝飾,在工業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是會被淘汰還是被傳承。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學生的識記能力。
(4)采用多媒體的形式,如視頻、網絡課堂、電影、圖片,來了解建筑城市背后的故事等。如紀錄片《故宮》,電影《我的建筑師》等豐富學生的生活。
(5)通過組織游戲或編排與建筑城市故事話劇等,課程內容更加生動、多彩。
綜上,對獨立學院里中外建筑史與中外城建史,結合課程教學方面,在授課內容,分析評價鑒賞,課堂組織方面進行總結,這會讓教學工作更加順利,讓未來的建筑城市設計者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人居環境。
作者簡介:朱美蓉,重慶市,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朱鋒,江蘇省徐州市,中國礦業大學;
貢常偉,四川省成都市,四川農業大學;
朱汝玉,河南省周口市,段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