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是學生在小學與高中之間的傳遞期,所以在初中的教學活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初中數學的知識學習對將來全面學習以及能力的提高具有鋪墊的效果,所以對于初中的數學知識學生要做到良好的掌控。在初中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要采用適當的符合學生發展的方法進行。
關鍵詞:初中數學;興趣培養;方法
初中的學生各項認知能力都在飛快地發展,所以在初中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加強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時候無論是教師的教學活動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均會有所提高。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對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方法進行闡述。
一、 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聯系
初中的學生對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正極度充滿好奇心,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課堂作為載體,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作為催化劑,以此來進行教學活動。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認知度高的環境下進行相關的學習活動。在具體的數學教學活動中,筆者將學生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進行結合,這樣既做到了對于知識的傳授,同時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也具有有效性。
在進行幾何圖形的初步認識的教學過程中,課前筆者讓學生將自己所擁有的具有形狀特點的物件帶到課堂上進行展示,也可以是對于生活中的事物的描繪。通過對于圖形的展示可以讓學生學習到事物的平面圖形,之后再根據事物進行立體圖形的繪畫。通過對事物的觀看可以幫助學生對平面圖形、立體圖形以及點線面體的認識。而且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對于生活中事物的展示也可以提學生對于數學課堂學習的興趣。
在筆者的實踐教學中發現,通過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引用到課堂中可以提升學生對于數學內容的興趣。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就會更加方便,從而提升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以此來培養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
二、 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師對于學生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時對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也具有指導作用。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上教師要運用適當的學習的方法對其加以指導,從而來促進學生對于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方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顯得更為重要。合適的學習方法的應用對學生的學習提高具有有效性,所以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合適的指向。
在進行《角》的講解過程中,筆者對學生進行合適的引導,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討。線段可以通過刻度尺進行測量表,角的度數又該如何進行測量?通過對問題的表達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通過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相互討論,能夠展現出更多的學生充滿好奇的問題。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問題的表達來實現對于課堂內容的引領,讓學生能夠在相互交流中產生對問題的求知欲,這樣不僅可以使得教師的教學任務得以實現,而且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對《角》產生興趣,從而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
三、 舉辦競賽活動
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手段,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開展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競賽活動,通過在活動中對學生學習的參與來進一步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培養。教師可以在合理進行教學活動的安排,對時間進行重新組合,積攢出更多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興趣學習,或者是知識競賽等活動。通過在比賽中對學科知識的擴充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學生對學科學習情趣的培養。通過競賽活動的舉辦既可以查明學生在學習上的優劣,還可以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興趣,具有一舉兩得的作用。
筆者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通過對教學時間的合理把握,預留出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競賽。通過數學知識競賽的舉辦可以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擴充。通過在課余時間進行的競賽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從而實現了對數學的深層次教學活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授課內容進行相應的調節,開設具有針對性的知識競賽等相關活動。通過學生在競賽活動中的表現,教師可以及時地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從而實現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教師通過對競賽活動的舉辦還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興趣點,從而實現對學生在學習上興趣的培養。
初中數學教學活動是對學生日后的學習以及將來的發展的基礎,所以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對于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重視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所以,學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教學之前應更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初中生是各項發展都相當旺盛的時期,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教學活動、對興趣進行培養,從而為國家教育出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壽齡.淺談初中數學課堂的興趣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9):158.
[2] 黃媛媛.淺析人教版初中數學興趣教學方法[J].中華少年,2016(2):113.
作者簡介:
李晗陽,天津市,天津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