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開始越來越重視小學生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來改革教學模式,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生活化教學就是一種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能夠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教學方式,它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起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化教學;運用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不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小學數學教師也要與時俱進,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創新教學模式,加強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 營造生活場景,讓數學知識具象化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相聯系,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聯系生活場景進行教學時學生的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的意識有明顯提高。因此,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的時候,應當根據教學要求,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把枯燥難懂的數學知識具象化、生動化,提高數學趣味性,降低學習數學的難度,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讓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代替抽象的數學運算過程。
比如在講授五年級“正方體、長方體表面積計算”這部分知識點時,教師可以以此知識點為核心創建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小明的生日快到了,同學們把禮物包裝起來送給小明做生日禮物,但是禮物包裝紙需要多大呢?”在這個情境下,教師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禮物大小來完成計算,并讓學生通過相互探討交流分析自己包裝紙的計算是否正確。這樣的問題設置,能夠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用已有的學習經驗,捕捉生活中的數學信息,感悟數學。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學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興趣盎然,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就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 利用生活元素,解析數學知識重難點
教師要準確地把握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巧妙地把生活元素融入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目的。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把所講授的數學知識巧妙合理的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利用生活中的元素讓學生在體會數學樂趣的同時,掌握相關數學知識,加深對教學重難點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直觀形象地事物感興趣,而那些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常常讓小學生感到難以理解。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元素把所學的難點和重點知識直觀形象地表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開展“正反比例應用”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的內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一個游戲,首先請三名學生分別組織班內其余27名學生進行隊列練習(不可以重復),通過活動學生逐漸發現了每行隊列的人數與行數是成反比例的關系。通過游戲學生對反比例關系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延伸,讓學生為學校更換新旗桿,幫忙測算旗桿所需長度,學生根據旗桿高度和桿影長度成正比例的數學知識,算出旗桿所需長度。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把復雜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出來,從而幫助學生更加準確的理解和掌握了這些教學知識。
三、 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價值
生活化教學的宗旨在于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去觀察、體會身邊的數學,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價值。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逐漸認識和探討他們身邊的數學,并體會到所學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以教材為核心,選擇切合學生認知能力和年齡特征的,與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問題作為素材,并將問題進行合理加工,為學生設計符合實際的猜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比如在教授“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節課內容時,在課堂導入部分,我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大家知道在我們的身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例嗎?拳頭的周長與腳底長度的比是1∶1,腳底的長度與身高的長度比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好處,比方去購買襪子時,我們不用脫鞋子來進行試穿,而只需把襪子在拳頭上繞一圈,就能清楚這雙襪子是否適合自己穿;如果你是一個警察,只要你發現了嫌疑人的腳印,就能測算出嫌疑人的身高……因此,知道了這些知識,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學習一下‘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边@樣非常有意思的生活化課堂導入,激發起了學生們強烈學習的興趣。
此外,教師還可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一些富有生活化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開動腦筋,交流探討,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估算”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外出旅游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錢,才能夠正常到家。這樣既幫助學生積累了數學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問題情景化的過程需要教師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合適的問題原型,進而巧妙地把數學問題揉進原型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了解數學帶來的價值,使數學知識煥發出勃勃生機。
總而言之,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要以生活作為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最佳途徑,讓數學知識生活化,提高數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從懼怕數學到愛上數學。這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意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結合,設置出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征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逐漸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游海燕.淺析小學數學生活化的重要性及措施[J].學周刊,2016(36):165-166.
[2]朱國鋒.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實踐[J].數學教學通訊,2013(22):42-43.
[3]宋儀松.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4):63.
作者簡介:祖蓉蓉,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盱眙縣馬壩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