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陌生化”理論強調用“新”和“異”的方式去激活讀者心靈,連續誘發并滿足讀者閱讀期待心理并帶來愉悅的閱讀體驗。本文擬探討“陌生化”的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別從變換師生角色、改編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方法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并結合實際案例探索相應的英語課堂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陌生化;師生角色;教學內容;任務型教學法
一、 引言
“陌生化”的概念是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又稱“反常化”“奇異化”。他在《作為手法的藝術》等文章中認為: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陌生化的關鍵在于一個“奇”字,是諸多因素的對立與沖突的矛盾;這也是與“自動化”相對立的,自動化強調的是習慣和無意識的行為環境。而“陌生化”則是變習見為新意,從而喚醒讀者的心靈,并且帶來新奇的閱讀體驗。
北京師范大學王薔教授提出,英語教學的四大核心要素為:形成語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塑造文化品格,發展學習能力。如果將英語教學僅僅看作應試教育的課程,教師教學中機械重復著默寫、背誦、語法、解題的過程,久而久之,學生必然會對其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感。因此“陌生化”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便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理論再包裝,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學生思考問題,能更好地引起并保持興趣,使教與學的過程煥然一新,實現師生共贏。
二、 變換師生角色激活學習熱情
傳統的課堂教者凌駕在學生之上,師道尊嚴造成無形的身份差異,學生一般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這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緊張感和壓迫感,甚至產生了一定的學習障礙。因此,利用“陌生化”理論來創設的不一樣的、舒適的教學情境就顯得尤其重要,這能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審美疲勞及期待,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思考,從而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此外,教學過程通常是由課堂上的師生、生生“信息傳遞”和課后的學生“內化吸收”構成的,往往學生在課后的知識內化過程中會遇到諸多挫折而變得沮喪致至于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然而通過“陌生化”理論設置前置任務,學生在課前完成“信息傳遞”并且發現困難之處,這樣自然而然地就把已知與未知之間的對立和沖突顯像化了,產生了陌生化的情境。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下,教師再在課堂上以學習的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探討理解,互動交流,這樣就更能使學生樹立信心,吸引關注力,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牛津高中英語第一模塊第二單元Reading:Home alone時,教師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和品味話劇。教師不妨采用“陌生化”理論,課前安排學生看一下相關的“成長的煩惱”影視片段,然后分小組讓學生對課文中出現的片段進行模仿表演;研讀文章中的重點難點。然后上課時請學生分別展示,其他學生積極的關注其他小組表演的情況并提出問題,這樣自然就形成了興趣,此時教師再做相關的探究性指導就水到渠成了。
三、 改編教學內容感悟生動語言
“陌生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戲劇創作和表演過程中,應采用“間離技術”,突破觀眾與劇情之間產生的移情、內摹仿或感情共鳴效果,使觀眾更理性地、冷靜地分析判斷劇情和人物,從而獲得更深刻的審美享受。運用“陌生化”的策略來改編課堂教學的內容,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地幫助學生體會文本的意蘊,最終運用“新”和“異”的方式去感悟語言。
例如,在Home alone一課中,父母提前回家發現家中一片狼藉,就立馬嚴厲地指責Daniel;而Daniel對父母不問緣由的指責感到相當的憤怒。這也許就是學生尚未體驗過的情感,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由模仿入手,去體驗這種情感,繼而恰到好處地進行鋪墊和引導,幫助學生理性地分析文章。在牛津英語10模塊中的“Fight against cybercrime”一課中談網絡犯罪,教師可以通過從報刊和四、六級考試文章中挑選內容,使學生感受到一種似知而未知的神秘感,比如大數據時代下的壟斷問題等,這樣便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可見,“陌生化”教學的內容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而只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某種手段。教學內容陌生化有多個維度,可以是增加事物的神秘感,也可以是體現道理的深刻性,又或是特殊的情感體驗等。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的重點,它決定了“怎么教”的方向。教師應從多個維度的實際出發,引領學生體驗題材、情感和語言的藝術,最終實現從“不惑”到“惑”的過程。
四、 創新教學方法活化學習過程
“陌生化”手法強調“引起人們無意注意的高度集中,使人的感受從麻木不仁和昏昏欲睡中驚醒過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太過于程式化,學生對于“導入——新授——訓練——總結”這樣的模式早已失去了興趣。因此對于教者而言,除了在教學內容上創新之外,還需要不斷開拓研究不同的教學方法,從多角度優化教學。而任務型教學——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作為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該理論強調語言的掌握不應該是單純通過語言的訓練和知識的累積,教者應當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設定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可通過詢問、釋義、匹配、表達等多種形式來完成既定任務。筆者認為,其兼具多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借鑒這一方法并與“陌生化”教學相結合,可以有利于無意注意點高度集中,活化整個學習過程。
《牛津高中英語》模塊8第一單元Reading:Appreciating Literature,學生對于文學早已不陌生了,有些甚至認為文學作品是遙遠的古董級物品,一想到厚厚的書本就已經很頭疼
了。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激起他們用英語來閱讀故事的欲望呢?筆者用任務型教學法做了以下的嘗試。教學活動一開始,教者打破常規的問題情境的導入活動,而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給予一個寫著“Secret”信封,里面裝的是若干本自制的小書,每本小書由去掉書名的封面和書的英文簡介構成,并且在簡介中將該課所涉及的一些新的詞匯嵌入其中。這實際上就是一個Guessing Game,每個小組的成員要團結合作,根據簡介內容去猜測書名。在該任務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大家都爭先恐后地閱讀簡介內容,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的閱讀期待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并且也很好地保持了學習的興趣。
以上的教學活動能夠成功,主要是該任務具有真實性、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的特征。當然,任務型教學也應當遵循連貫性的原則,也就是說這不應該是若干個任務的無關聯的堆砌,而是為了實現某個教學目標的、內容上相互聯結的一系列的任務的組合,這些任務在邏輯上應該是連貫且流暢的。因此,教者為了實現appreciating literature這個目標,在第一步的Guessing Game之后,便讓學生表達出他們對于文學作品的看法,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然后讓學生們從課文中尋找作者的觀點進行匹配,繼而用實例賞析。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最后用詩歌和音樂作為結尾。教學過程一氣呵成,到處都充盈著文學所帶來的美感,學生通過各種任務形式,不僅掌握語言的使用,更是被帶入了文學的殿堂。
任務型教學的開放性、交際性或互動性的特征,可以很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它突破了傳統的定勢思維的束縛,給學生一種全新的自由,仿佛是渾濁空氣中的那一縷清風,讓人從麻木和昏昏欲睡的狀態中清醒過來,積極地投入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探索活動中,去尋找知識的源泉,真理的所在。
五、 結語
“荒誕,非理性,懸疑”——這些都是當今學生期待的心理特質。借助“陌生化”理論,將“新”“奇”的元素注入日常的英語教學活動中:在教學活動的角色上,教師以學習參與者的身份加入活動中去,把課堂還給學生,很大程度地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運用移情、模仿等多種方法對教學內容加以改編,可以使學生感悟生動的語言;此外,創新教學方法,通過任務型教學法的運用去活化整個學習過程。這些策略的有機結合可以很好地引起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使得教與學的過程煥然一新,將英語課堂教學編織成一個“人面不知何處去”的謎語,譜寫成一曲“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樂章,打造成一首“縱使相逢應不識”既而“豁然開闊,土地平曠”的詩文,導演成一幕“生旦凈末丑,統統扮一回”的電影,在每一段“陌生”的探索中永葆一顆好奇的心。
參考文獻:
[1]張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
[2]張云蕾.例談“陌生化”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江蘇教育研究,2016(10B):68-70.
[3]李霞.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7):56-58.
作者簡介:徐超,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