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改以來,我國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學雖取得了巨大突破,但是在一線教學中仍存在較多問題。為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本文對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學進行反思。本文認為探究式教學不能所有問題都探究而應有所聚焦,本文還認為探究式教學不僅應注重過程和方法還應重視評價以提高學生探究活動的效率。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探究內容;探究評價
正如《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所說,當前中小學課程改革從總體上仍然與“立德樹人”的要求存在差距,即“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表現在地理學科上就是:重知識、輕能力、輕態度培養。探究活動或流于形式、或流于表演,或限于教學進度繼續淪為知識的灌輸。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探究式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結合起來,是今后教學改革進入深水區后必須再次深入思考的問題。
探究式教學改變了以往教師傳授為主、學生被動接收信息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參與課堂,從而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課改以來,我們在探究式教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一直摸著石頭過河,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部分教師對探究式教學的理解不夠透徹,對課標內容把握不準等等。本文從立德樹人角度出發,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對探究式教學進行思考。
一、 探究內容空泛,未聚焦核心素養
課改以來,初中地理教材一改以往“填鴨式”的知識灌輸,以“活動”為指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這種活動式教學成果斐然,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但是,一些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學習存在錯誤認識,導致探究式教學流于形式化。
學習“中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評價”時,某教師在PPT上展示:“探究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但是,設計的教學活動卻只是讓學生先閱讀教材內容,后介紹中國的緯度位置,在簡單地對比了低緯度地區和高緯度地區后,引導學生說出我國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小部分位于低緯度地區的優越性。這位教師利用陳舊的教學方法,卻美其名曰探究式教學。
部分教師并沒有深刻理解探究式教學的實質與內涵,誤認為在PPT上打出幾個醒目的“探究”字眼,就是探究式教學;有的教師簡單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順著他的思路把問題回答出來,竟也認為是探究式教學。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并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充分融入課堂,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加強。
并不是所有地理教材的內容都適合探究式教學,只有對適合教學探究的內容進行有效地探究,才能真正發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也才能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好學、樂學,然后學有所成,學為我用。程序性和策略性地理知識,要求學生要學會并且會學,探究性較強,較適合進行探究式教學;而陳述性地理知識,如地理術語、地理名稱和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實性知識,只需要學生會觀察會記憶,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低,并不適合用來探究。
二、 僅僅是課堂熱鬧,地理知識沒有系統性,缺乏引導評價和情感態度的升華
一位年輕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聚落外觀與環境關系,PPT上展示了民居外觀圖,旁邊附上當地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讓學生通過材料地查閱和分析思考,說出聚落外觀如何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
課堂上,學生的討論和回答非常激烈,小組合作探究中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展現。說到黃土高原的傳統民居——窯洞時,一學生提出問題:7、8月份的暴雨中,窯洞不會坍塌嗎?教師簡單地介紹了這里是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干旱,降水較少,以此來搪塞過去。這樣一來其實并沒有將探究式學習的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這位老師可以進行這樣的引導:黃土直立性強、粘性大,干燥時堅硬牢固。7、8月份的暴雨多是短時間內的暴雨,來得快去得也快,而其他時間則較干燥。只要不讓窯洞頂部和四周積水,黃土就不容易被滲水浸透,也就不容易坍塌。如果黃土被浸透,窯洞也會很快坍塌的。時至今日,已經有很多冬暖夏涼的窯洞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晚景凄涼。所以,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保護植被,人地關系和諧,才能更好地保護人類創造的文明。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興趣,又能進一步培養其世界觀和價值觀,一舉兩得。
筆者認為,探究式教學的實質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主探索、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并從中找出原理和規律,從而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故其順序一般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取原理、培養能力——拓展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抓住學生激烈的討論過程,適時地對探究結論進行科學的引導和評價。如果教師過于注重過程,只讓學生體驗熱鬧,卻沒有方法和價值觀方面的引導和評價,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就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學地理實施“探究式教學”的內容適應性探討.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11).
[2]地理“探究式教學”中的四個常見誤區.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8).
作者簡介:田曉玲,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康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