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學習的過程,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在數學學習中,思維能力的發散是首位。因此,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任務。本文將從數學思維能力受阻的原因、具體表現和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的方法談談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思維能力;解決方法
一、 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受阻的原因
根據小學生認知水平的特點和平時的教學觀察和有關資料總結,小學生數學思維受阻的形成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 新舊知識缺乏明顯的連接點
由于小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有限,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不能找到與舊知識的聯系,這樣就會使學生學習新知識感到特別的吃力,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思維得不到發散。
(二) 對新知識學習失去興趣
當小學生對學習數學新知識失去興趣之后,學生就會產生厭學,所以學生的數學思維就不會發散。學生失去學習數學新知識的興趣有很多,主要體現有學生心理不成熟,數學知識有限,學習不主動,缺乏合作意識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且師生關系不融洽。
(三) 抽象的數學語言,導致學生的理解能力受阻
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數學學習的內容不斷地增加,由于學生不能及時的改變數學思維方式,所以學生就不能掌握新知識,因此數學成績不好,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恐懼。
(四)數學思維意識較差
因為大多數學生掌握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所以有礙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僅使學生錯過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的機會,而且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思維發散的欲望。大多數學生認為能夠掌握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就足夠了,缺乏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勇于創新的自信心。
(五) 有些教師中途接班對自己的學生不完全了解
由于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很難兼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發現到學生的思維困難之處,而是按照自己課前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當學生在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時總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學生的數學思維受阻,從而影響學生數學思維的發散。
(六) 動手實踐的增加導致數學思維能力減弱
隨著新課改的發展要求,近年來注重了對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注重了對數學活動的指導,然而動手實踐能力的加強不等于數學思維能力的加強。在動手操作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忽略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導致小學生數學思維不能得到發散。
二、 小學生數學思維受阻的具體表現
由于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習慣與方法不同,所以小學生數學思維受阻的表現各不相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不能深刻的理解數學的定義和定理的產生過程,僅僅停留在問題表面上,從而無法擺脫表面現象而把握問題的本質,由此而產生的后果是:
1. 小學生在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時往往只順著事物的發展過程去思考,缺乏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
2. 抽象思維能力弱,小學生喜歡解決直觀的或熟悉的數學問題,而對那些抽象的數學問題常常抓不到問題的本質,由此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變得單一。
(二) 個體差異導致數學思維的差異性
有的小學生數學基礎好,有的小學生數學基礎差,因此他們數學思維方式不同,導致同一數學問題,他們的認知感受也不完全相同。尤其是那些數學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他們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一方面不能用原有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進行分析問題,另一方面不能找到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思路。對一些問題中的條件不能從多方面去加工,不能很好地把握數學思維的過程,從而不能進行數學思維發散。
(三) 數學思維的負面性
小學生接觸數學的時間不長,而教師教學時間長,教師形成了一定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方法不能多樣化,這種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有利于學生解決同類數學問題,但遇到新的數學問題時,學生不能根據新問題的特點做出靈活的反應,使自己的數學思維陷入僵化狀態,從而數學思維受阻。
(四) 數學思維的片面性
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能系統化。如對數學知識滿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和記憶,忽略了其本質特征。對于抽象的數學語言不能完全理解,這就不可能使得學習的知識系統化,因此數學思維能力就不能發散,從而影響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 提高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標,而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模式是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因此,小學教師非常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怎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可以從以下幾點實施。
(一) 構建數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思考與探索中獲得成功。如果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就會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潛力,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動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就會取得較好的成績。只有把教授的新內容融入實際生活情景中,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否則,學生會對數學產生厭惡,使得學生學習的效果不好,從而導致學生數學思維不能得到發散。
(二) 構建思維機會,拓寬思維空間
數學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到數學知識,而且還是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其主要措施應當是:第一,數學思維是學習新知識的重要環節,在學生思維活躍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指導學生探究問題,從而使學生很好地解決問題;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學生發散思維的機會,提高學生的思維認識,使得學生思考問題思路得到拓寬。
(三) 搭建自主探索的橋梁,引導思維發散
在自主探索的環境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與提高。如果在學生思考問題時出現思維阻礙,我們就要引導與鼓勵學生去探究。只有在思維活躍的下,每個人的數學思維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與提高。在自主探索的前提下,學生才有機會去思考問題,并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使數學思維發散得到提高。
(四) 構建類比思想,引導思維認識
類比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思維活躍是在類比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嚴肅活潑的課堂上,因為每個學生數學思維的方式不同,所以很多學生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時,構建數學類比思想,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使用類比思想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條件。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認識得到提高。
(五) 構建新舊知識網絡,搭建思維活躍橋梁
數學是邏輯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以學過的知識和知道的知識為前提來學習新知識,新學的知識又對學過的知識起到拓展。在教授新知識前要對與新知識相關的知識進行復習,為新知識學習做鋪墊。引導學生運用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習新知識,在教授新知識的同時構建知識網絡、發展學生數學思維。學生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來學習新知識,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從而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六) 加強針對性訓練的力度、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多做題,而是要有針性地練習,做到舉一反三才能奏效,數學思維才能提高。因為學生思維存在某種定勢,所以不僅需要針對性的練習,而且還要變式練習,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問題,才能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發展。
(七) 倡導解題方法多樣化,增加思維機會
因為小學生知識的水平不同,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思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問題,以達到對問題的全面認識,從而學生就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小學的計算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并組織學生交流,使學生體會到不同數學思想方法應用的優缺點,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應該加強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如何使數學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與提高,這是教學目標制定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從理論上分清“知識”“技能”“能力”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要因材施教,善于運用教學規律,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探究問題的想法,合乎情理的思維過程都展現出來,激發其主體意識,鼓勵其大膽創新,勇于探索。總之,要把學習知識,培養技能,提高能力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就是要有計劃有目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作者簡介:周永青,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冶父山鎮田埠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