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是一個人價值觀是否正確、做出的判斷是否合理的前提保障,基于科學的核心素養更是當今社會所欠缺的重要品質。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落實而不斷加深,尤其在初中生物課堂中以科學素材為媒介、以合作探究為載體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新趨勢。本文從培養生物核心素養的必要性入手分析,探究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核心素養;教學方法
當今社會正處于高度發展與激烈競爭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科學素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十分落后,這對于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高等極為不利,因此從初中階段起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就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幫助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對其價值觀、思維方式、情感態度等素養進行提高,使其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一、 初中生物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必要性
現階段的社會發展體現出高科技、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特色,從國家之間競爭的角度來說,已經不僅限于政治和經濟層面,而轉向于綜合國力之間的競爭。而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建立在國民素質不斷提高的基礎之上,人們通過堅持學習并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中,其科學素養水平較高的人才能夠對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貢獻,并且推動國家在國際競爭之中保持優勢。目前我國還停留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各個方面都有待提高,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已經逐漸認識到科學素養對于提升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意義,對初中學生而言,其科學素養體現在基于學科背景下的核心素養。為了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重視對初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而作為基礎自然科學的生物學就成為培養核心素養的重點學科之一。從受教育群體的實際需求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說,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力、促進全面發展,而核心素養的提高也有助于學生表現出更好的整體素質。再加上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包括基礎的文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也包括較高的科學素質,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其未來的成長發展以及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初中生物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方法
(一) 以科學素材為媒介構建學生的生命觀念
在初中生物學科中,對于生命觀念的理解建立在對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等的觀察之上,經過實證分析與科學解釋而得到抽象的想法或觀點,繼而對較大范圍的相關事件和現象進行正確理解并做出合理解釋。而學生想要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需要對生物學科的概念性知識徹底掌握,比如進化與適應觀、結構與功能觀等,在此基礎之上逐漸運用生命觀念來對生命世界做出合理認知、對生命現象做出科學解釋。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要善于挖掘并利用科學素材,通過構建出一個生動的生命世界并呈現出完整的生命現象來幫助學生形成生命觀念。以初中生物蘇科版《人的生殖》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提出問題:“大家想想你們每個人是怎么來的?”在激起學生的興趣之后順勢引出人的生殖系統、受精作用、胚胎發育以及分娩等生物知識。然后,借助于“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這則發生于汶川地震時為救孩子而犧牲的母親的手機遺言材料來構建出特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偉大母愛的感激以及對生命的重視。在這節課程學習中,學生既掌握了人類新生命的孕育和誕生過程,對包括生殖系統、受精細胞、胚胎發育以及分娩等在內的科學知識全面了解,又在情境素材的感染下從生物學習升華到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父母的感激上,從而在形成生命觀念的同時提高了核心素養。
(二) 以科學論證為導向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人的思維與生命一樣,都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的特點,思維一旦被固化就難以有所創新,自然就抑制了能力的發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幫助學生奠基基礎能力并促進人生長遠發展,具體來說就是結合合適的內容以在學習過程中展開科學論證,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舉例來說,在講到人的性別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借助‘生男生女是由母親決定的這一民間觀點作為課程導入,并據此設置三個環節來對此觀點進行求證:第一,什么因素決定了人的性別?要求學生觀察并學習人類染色體組成圖;第二,性別的形成規律是什么?要求學生根據之前的基因遺傳示意圖來寫出人類性染色體遺傳規律;第三,這一民間觀點是否正確?要求學生結合之前所學從科學角度進行分析。在這節課程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層層遞進的科學論證來掌握分析方法,在探索中逐漸發展出科學思維。教師利用‘激疑—質疑—釋疑三環節來引導學生對于教材或者與生物學科相關的社會議題展開科學論證,培養學生對科學思維的崇尚,并能夠運用歸納、概括、推理演繹等方法對生命現象和規律等進行合理探討,有助于將來走向社會對生物學相關現象做出正確審視與科學論證,因此這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 以合作探究為載體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是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有助于學生對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領悟,并且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科相關知識。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并促使其轉變學習方式,
這就需要教師借助于合作探究這一載體開展相關教學。以初中生物蘇科版《土壤里的小動物》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導學生認知蚯蚓的身體結構、感覺器官、運動規律等知識內容的基礎之上,將教材中的相關實驗進行重新設計,并向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第一,怎樣鑒別蚯蚓身體的頭部和尾部?第二,蚯蚓在運動中會受到地面材質的影響嗎?第三,在光照的刺激下蚯蚓有何反應?在探究過程開始之前,教師應按順序做到:1. 各小組根據問題設計實驗方案;2. 小組成員通過明確分工來發揮出最大價值;3. 確保對蚯蚓的觀察處于濕潤的環境之中;4. 所使用的科學器具均由實驗室提供;5. 對觀察的結果進行記錄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和分享。學生在這樣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改變以往被動學習的模式,激發出學習活力并提高團隊合作與科學探究的能力。
(四) 以情境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在生物學科中的體現建立在對生物學的高度認知之上,通過參與相關討論來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判斷,繼而提高自身對于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解決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傳遞學科知識內容的同時開展價值教育,以情境活動為載體進行引導式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發展社會責任感。以初中生物蘇科版《珍愛生命拒絕毒品》一課為例,教師先在課程導入環節提問:“你需要什么來幫助自己延續生命?”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而想到了財富、習慣、自由、健康等,教師抓住‘健康這個切入點設置情境活動,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吸毒者的相關案例視頻,引導學生對其悲慘后果進行討論,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毒品的危害。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以‘學生對生活需求的思考為核心組織討論活動,使其親身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并且愿意通過規范自己的行為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圓滿地完成教學目標。教師應善于利用社會議題來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積極討論來發散思維,并利用合理引導來協助其做出理性解釋,掌握對迷信或偽科學的辨別能力。教師要將關愛生命、健康生活、保護環境等理念貫穿到整個生物教學中,鼓勵并帶領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做出理性思考和科學解釋,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既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又符合人才教育和國家發展的實際需求,因此應得到高度重視。本文從四個方面總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法,可以協助教師開展核心素養相關教學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安軍.圍繞生物學科思想和核心概念的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7(4).
[2]江巧明.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策略[J].廣西教育,2016(41).
[3]韓海芹.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教學新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9).
[4]郭軍英.基于核心素養的生物課堂教學——以“解開光合作用之謎”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16(13).
作者簡介:王永甫,江蘇省蘇州市,蘇州昆山市玉山鎮秀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