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是人一生中接受能力與模仿能力最強的階段,也是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階段,幫助小學生培養行為習慣會促進其全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地優化自身教學水平并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與家長取得溝通,共同為學生成長做出努力。而本文將針對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分析,提出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學生;行為習慣;培養
一、 前言
小學生的年紀普遍較低,心智與身體各項機能都還沒有發育成熟,使得其并沒有定型的行為習慣。所以教師在此階段對其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是最為有效的。此外,由于當今小學生與傳統不同,當今學生更為好動且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所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切忌對其硬性要求,而是應該循循善誘,幫助其培養習慣,全面發展。
二、 以游戲的形式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
前文提及,小學生的年紀普遍較低,且生性好動,所以傳統教師一板一眼的教育手段,對其并不適用,甚至可能引起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師可以優化教學手段,以其他形式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比如教師在課余時間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球逃脫”的游戲。具體流程如下:教師事先準備好一個口徑只能容下一顆乒乓球的瓶子,和幾個穿著細線的乒乓球,并將乒乓球放入瓶中。在游戲開始前將學生分成小組,并交給每個學生一根線,隨后教師告訴學生,瓶中的球代表他們自己,而老師要往瓶中加水,試問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將小球全部“解救”出來?此時,大部分學生會為了自己不被“淹死”,而爭先恐后地往外拉取小球,但是很快他們就會發現,由于瓶口較小,小球不可能同時出來。當學生遇到瓶頸時,教師便可以引導他們嘗試一顆顆小球依次往外拉的方法,當學生成功后,教師可以教育其守秩序、謙讓的重要性,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收獲一定的道理,并培養自身謙讓的習慣。
三、 以分段的形式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沒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下子就做成的。而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需要教師具有強大的耐心與愛心。此外,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對事物只會保有三分鐘熱度,所以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教師的工作難度。因此教師應該做出相應改進措施。
教師可以將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拆分成若干個小目標。比如,在開學第一周,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每堂課結束后都要對任課教師說謝謝和再見,并當教師離開后才能自由活動;第二周要求學生每天回家都對家長說一句辛苦了,并為他們端上一杯水;第三周的時候可以要求學生學會自己洗襪子,并在第二天上課時向教師匯報……以此類推,層層遞進,保證每周都有不同的任務,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提高對培養習慣的興趣,還能幫助其促進自身發展。
四、 以榜樣的形式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
一般來說,小學生每天在校時間是在上午7點到下午4點,也就是說,在這一天中與小學生接觸最頻繁的就是教師。而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極強,他們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模仿教師的行為以及語氣,所以教師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為小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甚至,教師也可以故意地做出一些行為,讓小學生進行模仿,進而培養其行為習慣。
比如,教師在每堂課前可以隨身攜帶紙巾,然后自己擦拭講桌,并告知學生愛干凈的好處;年輕的教師在遇到年長的教師時,應該放下手邊的工作,向其問好,培養小學生懂禮貌的意識;當吃過午餐后,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一起收拾餐桌,刷碗,洗手,以身作則,培養學生的衛生意識。
五、 以競爭的形式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
一般來說,小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好勝心理,極度喜歡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并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為小學生制定合理的培養計劃,鼓勵其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教師可以制作一張標有班級所有學生姓名的表格,然后將其張貼在班級墻上。隨后,教師可以通知學生,每天吃完午飯后都要自己收拾餐具并打掃好衛生,做得出色的學生就可以在表格上面貼一朵小紅花,當小紅花貼滿后,相對應的學生就可以得到獎勵。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進而使其培養自身習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時刻對學生表達肯定的態度,并對進步的學生實施鼓勵,使其感受到被重視,進而更加努力培養優良習慣。
六、 以經驗的形式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
在教師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一點,就是切忌硬性說教。因為小學生年紀較小,不會對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產生興趣。所以,教師應該注意自身的教學手段。
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習慣時,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學生代入。比如,在進行德育課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臥冰求鯉”的故事,然后讓學生自行產生孝順父母的意識。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問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拾金不昧”的習慣。比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有沒有撿到過別人東西的經歷呀”,當學生回答“有”時,教師可以要求其講講自己是如何撿到東西,又如何處置的,如果有學生回答交給警察或是交給失主,那么教師應該對其進行表揚,若是有學生回答自己拿走了,教師也不應對其進行嚴厲批評,而是應該說這樣做也沒有錯,但是上交會更好,切忌打擊學生的自尊心。
七、 老師與家長共同合作,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
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并不是教師一人的任務,還需要家長與之配合。但是,當代家長大多都會以工作繁忙為理由而不配合教師開展工作。此時,校方可以開展家長會,講述培養學生習慣的重要性,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建立微信群,并將學生的日常學習以及生活情況實時上傳至群內,使家長能夠隨時了解到學生的狀況,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出補救措施。
結語:綜上所述,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行為習慣,并健康成長,教師一定要加大對其重視程度。此外,單靠教師一人是無法完成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任務的,因此家長們也應該積極參與到其中,與教師團結一致,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其及時改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黎霧薇.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策略[J].考試周刊,2017,12(03):71-72.
[2]劉曉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探討[J].新課程研究(上旬版),2016,05(12):129-130.
[3]張玉霞.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點滴[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09(29):65-66.
作者簡介:劉琴,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河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