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穎的教育理念,小組合作就是其中的典范,一開始,小組教學只實現于文科課堂,但是由于其反映效果較好,逐漸也出現在了理科課堂,特別是在數學的課堂上。眾人拾柴火焰高,小組合作所形成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一點獲得了廣大學生與家長的一致認同,本文就小組合作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做出自己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小組合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小組合作,其實并不是一個特別新穎的概念,早在人類剛誕生的那個年代,就已經有了團隊合作與分工這些理念,通過有序的合作與分工,人們可以迅速做完要做的事情,從而有效地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小學生對于世界的認知尚不成熟,特別是嚴謹性較高的數學學科,有的學生還是很難理解的,老師應該利用學生小學時代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小學數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思路都會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建立良好的基礎。所以說,推動落實小組學習這種學習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實行小組學習的必要性
作為各類學科中較為嚴謹的一科,數學計算是一個較為繁重的工作,特別是對于計算能力較差、思想還不成熟的小學生,就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讓學生獨立完成數學計算任務,那將會是極其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一件事,那么,有沒有其他好的解決方法呢?這就可以看出小組學習的必要性,通過小組學習,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在這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從而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 小組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
(一) 利用小組學習豐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方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顯得較為死板無趣,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欲無法被真正的調動起來。例如在小學課本中的《認識圖形》一章節,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講解課本內容,一成不變的按照教書育人的傳統教學方法,那么教學效果一定是不盡如人意的。這時就可以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先合理分配學生的工作,然后根據應該教學的圖形,采用象形的手法,比如蘋果像圓、西瓜像橢圓等象形手法,分配給每個學生畫圖學習的方法,在自己畫的圖中加強對幾何圖形的理解,也能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也能使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在愉快輕松的環境里學習,學習效率自然也能更上一層樓。
(二) 利用小組學習加強學生的團隊意識
小學生對人事關系的理解還缺乏正確認識,所以很難對人事關系做出正確的處理。教育的目的是教書育人,但是又不能僅限于教書這一個方面,教育最重要的任務還是育人,當今社會中,團隊意識已經越來越成為學習工作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學生小學階段鍛煉這個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小學課本中《數學樂園》這一章節中,就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合理的幾個部分和團隊,讓學生各自談談自己的理解,再將自己的看法與其他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與討論,然后將不懂的問題進行交流共同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充分理解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不僅實現了教學目的,也能加強學生的團隊意識。
(三) 小組學習能夠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學生也是如此,每個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照顧到所有的學生,也不能正確處理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但是小組學習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有能力的可以多出力,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所長,使每個學生都能收獲解決問題的成功感。例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章節,這樣的問題對于成人來說自然是不在話下,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有挑戰性的,老師在這時最好不應該再采取大面積教學了,因為教學效果可能就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了。這時就可以采取小組教學的方法,對于基礎較好、理解能力較好的學生,就可以實行淺度學習,對于那些基礎不理想、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通過深度教學的方法傳授知識,再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讓學習效果較好的學生輔助教學,這可以保證教學進度的一致性,也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友誼,更能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這種方法也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消除因成績不如別人產生的嫉妒等不良心理。
三、 結語
中國教育一直走在發展的道路上,國家也在不斷加強在教育方面的投資和扶持力度,可以說,教育的發展道路任重而道遠,伴隨著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也要緊跟時代的潮流不斷進步。小組學習這個學習理念,創新了教育的方式,自然是有著其合理和進步之處,作為一個教育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將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發揚,完善。因此,廣大教研工作者要致力于不斷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秉持素質教育的正確指導方針,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齊慶書.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J].學周刊,2015(20).
[2]劉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5(10).
[3]王迅.試論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教學[J].群文天地,2012(03).
作者簡介:潘曉雪,浙江省溫州市,浙江省永嘉縣橋頭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