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蘭
摘 要:所謂的表現性評價就是指一種對學生的新型評價觀,其與傳統的測驗方法相比,具有著較強的特色性及實用性,現已被廣泛地用于核心素養的促進工作中,無論是對英語教學,還是學科發展而言都有著較強的推動作用。因此,本文將對其的實踐途徑進行探索,希望可以對教師的教育教學發揮借鑒價值。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核心素養;實踐探索
一、 前言
將核心素養作為導向的教育改革促使著評價體制的變革,使得初中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積極地轉變以往只重視“雙基”的紙筆測驗,采用能檢測出學生推理能力、應用水平及認知思維的表現性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科發展,使授課目標得以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但是,教師在實際應用的過程當中,一定要使用一些正確、有效的方法及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其的價值發揮到最大,以對英語教育的整體發展產生推進作用。
二、 表現性評價的實際內涵
一直以來,教學評價都是教育界當中所關注的重點話題,在課程改革持續深入的背景下,以往的紙筆檢驗方式早已不能全方位地評價學生們技能及知識的提升情況。在這一形勢下,表現性評價則在其中脫穎而出,具有著較強的實效性及新穎性,逐漸地被教師們廣泛性地用于課堂評價中。這一評價方式最早源自20世紀后期的美國,其在傳統測驗形式的基礎上,構建了這一全新的評價觀。
所謂的表現性評價,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對表現所做出的評價,是對學生在開展真實任務或模擬任務過程中的表現加以評定,同時也指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所體現出來的努力程度、學習態度,對問題的處理及解決能力等,相比于傳統的評判方法,具有著較強的層次性及深入性。另外,這一評價方式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那就是將評價標準過多地放置在學生的獲取過程中,而并非傳統的學業成果評價,展現出了全新的評判理念,是當今社會比較盛行的一種評價方法。
三、 表現性評價的主要特點
首先,是對學生能力的直觀性評價。表現性這一評價方式更多地是關注學生對任務的表達及理解,是對學生推進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評估能力等進行直接性的評價。比如,學生在課堂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反應力、肢體動作、語言表達等作為評判依據,來將這一評價方法的價值最大化地突顯出來。
其次,是結合了評價過程及測量結果。表現性這一評價方式是在傳統評判方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對其的一種補充及翻新。在應用這一評判方式的過程中既能夠評判出學生對本次任務的達成情況,也可以體現出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諸多表現,不僅突破了以往結果性評價的弊端,也使最終的評判結果更加客觀、全面。
再次,具有著較強的主觀性。在應用表現性這一評價方式的過程當中,很少能獲取到最佳、最客觀的答案,因此,其需要根據每位學生不同的智慧及經驗作出評析,能夠將學生們的積極性及能動性充分地反映出來,具有著較強的主觀意識。主觀性不僅是其的主要特征,也是其的一大弊端。
最后,表現性這一評價方式在反饋的過程中具有著較強的持續性及及時性。在應用表現性評價的過程當中,學生在推進學習任務時,教師所要做的則是鼓勵和傾聽,發揮出引導作用,引起學生對自身任務的達成情況及表現等加以重視,并對其的進步及表現進行反饋,督促其進行全面性的總結及反思,以將這一評價方式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四、 以表現性評價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實踐探索
(一) 收集表現信息,實施有效評價
假如只是通過單一的評價,是無法評判學生究竟達成了哪些素養的,學生也應該擁有多種機會及平臺來展現出自身達成某一素養的依據。因此,為了更好地借助表現性評價來對學生們的核心素養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也應對學生們的表現信息進行有效的收集,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據可依,將其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在設計任務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突顯出自身的主導作用,應保證表現性評價與課程內容相統一,為學生規范實施時間與時間長度,并按照學生們的實際表現情況加以靈活性的調整,從而在突顯教育價值的同時,對學生們核心素養的持續性發展產生推進作用。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仁愛版Unit 2 Keeping Healthy Topic 1 You should go to see a dentist.這一話題中,教師在讓學生們進行至少一篇的寫作訓練之后,就可以設置一個共同性的口語練習評價,實施時間設定為4節課。在評價時,教師應形成一系列的表現性評價,比如基準、重要事件、對話、觀察、學生反思、提交成果等,以通過這些條件來掌握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程度,并進行針對性及實效性的評價。而在獲取信息方面,教師也應根據學生們的準備情況、作文字數等,來對學生實施全方位的評價,以通過表現性評價的實施,來對學生們核心素養的持續性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二) 確保評分依據,發揮評分價值
不管任務設計得有多好,假如教師在真正實施的過程當中,并不能對學生們的表現情況設定相應的分數,那么最終的評價效果自然也無法達到預期。因此,為了最大化地保障評分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一些相關的研究學者們也對其進行了細致而又嚴謹的探討。比如,美國的一些學校就設定了較為嚴謹的評分培訓制度,在實施評分之前,對評分者進行一系列的培訓,這里的評分者就是指教師。在參與培訓之前,教師應具備一定的經驗及知識,并要充分地探討評價目標,并對評分規則加以進一步的明確。培訓在開展的過程中,是將小組作為單位,每一小組中含有5至8名教師,選取其中3位擔當記錄員、主持人、計時員的身份,要求每位教師在特定的時間里執行相應的任務。
第一,主持人應保障每一位教師都有相關的任務;并對學生表現結果的樣本、評分指南、評分標準等進行介紹,允許教師在不理解的部分提問。第二,進入到正式的評分模擬階段,教師使用獨立的評分規則來對學生們的作品加以整體評分及分項評分,并記錄好評分證據。在完成模擬評分之后,各自展示出自身所評價的各維度中的分數,記錄員對每位教師所評分數進行記錄。第三,在出現分數不同的情況時,教師們應圍繞其的原因加以探討,并證明自身的評分依據,直到得出一致的整體分數及分項分數為止。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明確評分依據,將評分的價值最大化地發揮出來,保障表現性評價得以有效運用,對學生們核心素養的良好發展起到積極影響。